資源描述:
《淺談親親相隱”的研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淺談親親相隱”的研究摘要對于“親親相隱”思想的研究,學術界已滲透到諸多領域,然仍需回答親親相隱為什么能綿延古今中外,仍需進一步探討新中國成立后親親相隱制度的缺失以及法律與人情的關系,為親親相隱的入法修直道路?! £P鍵詞親親相隱法律人情 作者簡介:王嘉,中國青年政治學院XX級刑法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史?!≈袊 ∫弧ⅰ半[”字釋義 對于“親親相隱”之“隱”字,大致有兩種見解:一曰,不宣揚親人之過失,同隱匿;二曰,隱為“櫽”的假借字。①即親親相隱是指親親之間互相引導、矯正對方行為之意?! 《?、問題之提出 為什么要親親相隱 休謨說:父母對兒女的憐惜、兒女對父母的關愛等人
2、類情感往往發(fā)生于一種自然的沖動或無法說明的本能。 在古代,親親相隱緣起扶助關系之維護,服重、情重之考量,主奴等級之捍衛(wèi)。然今天父母子女間已從尊卑分明走向平等相待,主奴之身份也已不復存在,唯人倫親情之可貴亙古通今,未曾褪去。 在西方,資本主義之勃興一步步強化了尊重人權的人本思想,人的固有天性被法律賦予了自然權利之基礎地位?!坝H親相隱”乃人性天理之至,自當為人權應有之義,故繼承傳統(tǒng)、西學東漸,尤為必要?! 槭裁茨軌蛴H親相隱 親親相隱既是人性使然,自然自在恒在,不會因時而異,自然放之四海而皆準,不會因地而變。故當見諸唐律之規(guī),民樂從之,是遵從規(guī)律之導引而非單單懼于刑罰之殘酷?! 》芍?/p>
3、于人性規(guī)律,順應倫理之需時,民守而法之效達也;漠視人性之需時,規(guī)律轉為民間法,仍于無形中發(fā)揮規(guī)范之能;扼殺倫理之需時,或結二果:其一,扼殺不成,人性如常而親親相隱繼續(xù);其二,人性扭曲,被迫從法。然愛有差等,生身父母尚不吝惜,盼其心懷守法之志,愛國之情,何其難也?況且血親之情乃人性之本,穩(wěn)定之根,去本拔根安邦定國都成妄念矣?! 槭裁次覈鴽]有親親相隱 親親相隱綿延古今中外,于新中國成立之時卻戛然而止,緣自何故?一制度之根本變革究竟取決于何者?有學者答曰:只要其依附之社會結構未變,是不會被輕易地一刀切斷的。②對于親親相隱,毋寧說,只要人性之根本未變,即使不重塑也不會滅亡。深究我國今天逆世界
4、潮流而動之緣由,大致有以下方面: 1.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不容隱瞞、藏匿之舉 首先,實事求是,本身無錯,但最大的“是”就是人有人性,一理性之人先是一倫理人,而后方為政治人。命令一有人性之人去遵守用以規(guī)制有人性的人卻違背人性的法律,何其繆也? 其次,這一理由機械地割裂了法律與人情的關系,枉顧社會法治與宗族倫理的本來張力。至于情法之牽連,待下文詳述。 2.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其樂無窮的慣性病態(tài) 口說無憑歷史為鑒,文化大革命父子殘害、夫妻揭發(fā)、兄弟反目之記憶,正是今朝“親親不能相隱“極致化放大化之縮影,其對社會政治與家庭倫理的重創(chuàng)至今尚未平復,難道已亟待重溫昔日人人相食、人人自危的
5、夢魘?! ?.利益一元化的畸形格局 無多元利益之存在,就無平等、競爭、權利可言。我國的利益結構仍是單一化的國家利益,故莫笑朝鮮之各種古怪,因為其他國家正站在你我之背后嘲笑我們;因此,更請莫怪中國人無權利、人權之意識,此與你要唐朝人整天想著航空母艦,有何實質之別? 4.親親相隱乃法治之障礙 若此命題成立,為何深受障礙毒害的國家法治狀況愈來愈好,而獨具慧眼的中國、朝鮮、古巴、越南的法治發(fā)展卻舉步維艱,吾甚惑也!然本著學術之嚴謹,猶需傾聽反對者的聲音: 第一,妨礙破案,增加司法成本。仿佛對于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總有人樂此不疲的創(chuàng)造、辯護、捍衛(wèi)。殊不知“親親不能相隱”對提高破案率毫無幫助。
6、蔡昱、龔剛《“親親不能相隱”的經(jīng)濟學分析》采數(shù)學之方法對于這一問題作了很好的注解,筆者頗為贊同。 第二,對被害人不公平。吾不禁想問,其一,偵破案件到底依靠何者?其二,犯罪對被害人家庭之傷害已成定局,是否也必須瓦解犯罪嫌疑人家庭之親情倫理才算對被害人公平?如若冤假錯案發(fā)生,由誰為嫌疑人之親情損失買單?又由誰為整個社會忍受違逆人性之損失買單? 第三,滋生腐敗。以劉清平先生為代表的一派學者認為血親倫理具有滋生腐敗的負面內涵,然拜讀其文章③之后吾實在不敢茍同: 首先,在規(guī)范體系中存在著呈現(xiàn)金字塔結構排列的三個范疇,即人性、法律和高尚的道德。自下而上,擁有對應品質的人愈來愈少,對人的要求愈來
7、愈高。親親相隱乃人性天理之至,處于基礎地位不可撼動,而腐敗則處于高尚道德的范疇。即使親親相隱真的會帶來腐敗之效應,拿對基本人性的要求去滿足高尚道德層面的需要,也未免太過強人所難?! ∑浯?,判斷腐敗與否的關鍵在于掌權者謀私利之作為是否動用了手中的權力,在劉先生所采之論據(jù)《孟子·盡心上》第三十五章的故事中,舜不僅沒有用權而且放棄了權力,何來腐敗之責? 再次,從“思想”發(fā)展到“制度”,“親親相隱”已從抽象籠統(tǒng)的觀念具體化為擁有了自身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