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儒釋融合中的宋代士人與詩僧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儒釋融合中的宋代士人與詩僧 關鍵詞:士人詩僧融合 摘要:宋代在以儒學為主導的背景下,出現(xiàn)了儒與釋趨同的態(tài)勢。宋代的士人與僧人,不但在思想上相互靠攏,而且在身份上,也趨于模糊化。一方面,是士人談佛名理,親踐佛行;另一方面,是僧人世俗化特征愈加明顯,并出現(xiàn)了大量與士大夫過從酬唱的詩僧。從過去遺留的歷史片斷中,我們或許能夠窺見儒與佛交融的具體形態(tài)和社會對佛教的接受過程?! ∷未鐣谒枷敕矫嬗袃蓚€顯著的特征,一是禪宗大行,二是儒學的新變。這兩個特征也使士人與釋子的存在狀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一方面,士人談禪向佛蔚為風氣,思想上也出現(xiàn)了向佛教靠攏的傾向;另一方面,則是僧人群體的世俗化特征更加明顯。
2、士人與僧人,儒家與佛教,在一種獨特背景中,在思想上彼此損益,在行為上相互靠攏,最終推動了宋代的思想整合與文學的繁榮。士大夫、僧人、下層士子這三個群體,在禪宗流行的大背景下有著怎樣的表現(xiàn)?透過某些遺留的歷史碎片,我們基本能夠還原出儒與佛交融時的具體形態(tài)?! ∫?、求名少日投宣圣,怕死老年親釋迦——士大夫的另一種心態(tài) 宋代社會的思想仍以儒學為主導。正由于此,士大夫在禪宗流行的社會中的表現(xiàn),才更耐人尋味?! ∷未氖看蠓蚱毡楹梅稹1彼卫韺W家程顥、程頤在談及佛教特別是禪宗對士大夫的影響時說:“今人不學則已,如學焉,未有不歸于禪也”,“今人人談之,彌漫滔天?!雹佟 ∷未看蠓蛉后w在思想方面向
3、佛傾斜,有很多是出于“求長生冀來世”的目的。宋立國之初,崇文抑武,“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卷二十五),鼓勵大家“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優(yōu)厚的物質生活,是士子們進取的動力。少年之時,為求名利而投孔教,以博取功名利祿;等到功成名就,繁華盡享,暮氣漸生,才覺得宦海風波險惡,人生無常,佛教就成了自己的精神寄托。邵雍《擊壤集》中有《學佛吟》一詩,典型地刻畫了士大夫特別是那些大官僚們的投機心態(tài):“求名少日投宣圣,怕死老年親釋迦?!睙o論是崇儒還是崇佛,士大夫們都有著很強的功利性?! ∷未谒枷胛幕矫嬗袃蓚€顯著特征:一是以禪宗為象征的佛教真正地與世俗結合,
4、佛教被徹底中國化;二是士大夫地位的提升,激發(fā)了士大夫們重振儒學的信心,儒學孕育著新變。佛教中國化的過程必然和儒學發(fā)生沖突,同時也引發(fā)了一股排佛風潮。但也正是這種排佛之風,使得一些士大夫為排佛而接觸佛理,并最終由對佛理的解悟而信入佛教,成為居士。如曾據相位的張商英就是一例?! 斗鹱娼y(tǒng)紀》載: 張商英初仕,因入僧寺見藏經嚴整,怫然曰:“吾孔圣之教不如胡人之書耶!”夜坐長思,憑紙擱筆。妻向氏曰:“何不睡去?”商英曰:“吾正此著《無佛論》。”向曰:“既言無佛,何論之有?當著有佛論可耳?!鄙逃⒛埂:笤勍幸姺瘕惽啊毒S摩詰》經,信手開視有云:“此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辟咳粫?,因借歸細讀
5、。向曰:“讀此經始可著無佛論?!鄙逃⒙劧笪?,由是深信其道。② 張商英之所以排佛,是為了維護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最后“深信其道”,則是由于佛理。事實上,宋代許多排佛反佛的士大夫,有許多如張商英一樣,一面要維護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一面又從內心接受了佛教思想的影響。如當時的歐陽修、司馬光、二程這些初期排佛較力的人物,都有很深的佛學造詣。張商英對佛教由排到信的轉化,也正好說明了儒釋在當時的互融情形?! ∷未看蠓颍€有許多是由于宦海風波、人生磨難,為追求精神的解脫而入佛的。在宋代推行變法的王安石,本來思想就是融合三教的。在變法失敗后,又遭遇了一連串的人生劇變。自己最鐘愛的兒子王雱死去,新法又被守舊
6、派悉數推翻,再加上保守派對自己的攻擊,使他對政局心灰意冷,在思想行為上徹底歸于佛教。他的《讀〈蜀志〉》一詩,表達了他對所謂功名事業(yè)的沉痛反思: 千古紛爭共一毛,可憐身世兩徒勞?! o人語與劉玄德,問舍求田意最高! 聯(lián)系他前期的不恤人言、銳意進取,不能不感嘆王安石轉變的徹底。辭官之后他不但親踐佛行,妙解佛理,還勸導已嫁的長女讀佛經。王安石長女封蓬萊縣君,多才多藝,工詩。父女之間常有詩作往還?!洞螀鞘吓禹嵍住肪褪峭醢彩瘜ε畠涸姷暮妥鳌F涠唬骸 ∏餆粢稽c映籠紗,好讀楞嚴莫憶家?! ∧芰酥T緣如夢事,世間唯有妙蓮花?! ⊥醢彩谠娭袆衽嘧x《楞嚴》,了知諸緣如幻之義,并含有
7、對她證得佛果的期許,語氣簡直就像佛教徒之間的相互勸勉。雖然他入佛是由于政治的失敗,但他對佛教的信仰是真誠的?! ⊥醢彩钗蚍鹄恚嘈欧鸺逸喕匾蚬f,深自體悟實相無相之理,并有《擬寒山拾得詩二十首》以勸世自勉。這二十首擬作,大都淺近質直,用通俗的語言闡述佛理。如他的一首擬作: 我曾為牛馬,見草豆歡喜?! ∮衷鵀榕耍瑲g喜見男子?! ∥胰粽媸俏遥蠛祥L如此?! ∪艉脨翰欢ǎ瑧獮槲锸??! √锰么笳煞?,莫認物為己?!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