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晚清憲政的先驅(qū)――張之洞與中體西用》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晚清憲政的先驅(qū)――張之洞與中體西用
2、第11927年,王國維在昆明湖投水自沉,史學家陳寅恪在挽詩中憂世傷生,回溯清季新政的歷史,有:“當日英賢誰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忠順勤勞矢素衷,中西體用資循誘”之句,對身兼政壇重臣、學界巨擘的張之洞給予了高度評價。此時上距帝制中國解體民國肇建已有16年了,而社會依然亂象頻仍,前景堪憂。陳寅恪通過對張之洞中體西用論的揄揚,表達了他對華夏社會未能通過漸進之路,最終走向英國式的君主立憲政制的惋惜之情。張之洞在晚清政治史上居于中心位置。他不僅是清流派中堅,也是洋務(wù)運動后殿,更是晚清推行新政
3、的要角,可謂一身而三任焉。在當時波詭云譎的政治風云變幻中,張之洞的最大特點即在于兼容新舊,穩(wěn)健明達而又能與時俱進。他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在《勸學篇》中提出的“中體西用”主張。盡管此前馮桂芬、薛福成等人對此都有論及,但《勸學篇》卻集這一觀點之大成,使之成為應(yīng)對中西新舊之爭的系統(tǒng)的政治文化主張。以往學界對張之洞的這一論點,未能給予客觀全面的解說。論者往往從一種僵化的激進主義意識形態(tài)立場出發(fā),把張氏的“體”解釋為國體政體之“體”,認為張之洞的觀點實質(zhì)上就是主張維護君主專制政體,而輔以西方船堅炮利之術(shù)。其實,這根本不符合張氏的原
4、意。張之洞主張維護三綱五常,固然是一種文化保守主義主張,但卻不必是政治保守主義的主張。特別值得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勸學篇》“西學之中,西藝非要,西政最要”,“政尤急于藝”的提法。張之洞認為,中國文化要從西方吸取的,科學技術(shù)并不重要,重要的倒是西政。即使在今天看來,這也仍然是非常大膽的主張。易言之,他的體用觀也可以說是“中學為體,西政為用”。那麼在其“君為臣綱”的價值理念下所能吸取的西政究竟是何種政體呢?首先絕不可能是美國式的或法國式的共和政體。聯(lián)系到張之洞在《勸學篇·正權(quán)》中關(guān)于法治優(yōu)先于民主的闡述可以證實,
5、他心目中的理想政體只能是英國式的君主立憲政體。1901年,他在《致劉坤一等》的函札中更進一步明確了這一“西用”的外延:“其實變法有一緊要事,實為諸法之根,言之駭人耳。西法最善者,上下議院互相維持之法也?!痹诖嗣鞔_表示了對西方憲政與代議民主政制的渴慕與心儀。清史學者孔祥吉教授晚近通過對清代檔案的細心爬梳,更發(fā)見張之洞推進清季憲政變革的大量文獻史料。張之洞的中體西用說不僅分離了體與用,將體用一元的傳統(tǒng)社會思想打開了缺口,而且明確劃分了政治與文化兩個不同的價值領(lǐng)域,這在思想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嚴復(fù)當年曾以“牛體不能馬用”來
6、批駁“中體西用”說,一時論者以為知言。其實正如已有論者指出的,這不過是對概念的偷換。張之洞的體用說并不是在實體與功能的意義上講的,而是在價值-工具的意義上使用的。中體西用論將文化價值系統(tǒng)作為“體”,而將政治、經(jīng)濟視“用”。這不但可以祛除君主政治的神話,還將從傳統(tǒng)的價值理性中分化出工具之維,屬于技術(shù)操作層面的政治與經(jīng)濟,都可以純從功能與效率方面加以改進,而不能因應(yīng)西用的“體”,在這一過程中將勢必加以調(diào)整,改變其結(jié)構(gòu),體用兩者由此展開,互動而漸變,資相循誘,不斷推動華夏文化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實不失為一種穩(wěn)健明達的變革主張。如
7、果我們進一步追溯“中體西用”說在中國歷史文化中的源流(隱含道器分離,政治與文化兩分的預(yù)設(shè)),就可以看到,這一主張的出現(xiàn)其實并不自清季國勢日蹙始。明末清初的顧炎武即已在《日知錄》中對“亡國”和“亡天下”作出了著名的辨析。顧炎武的這一區(qū)分,實際上已為后來的文化為體、政治為用說開了先河。如果我們了解西方思想界直至湯因比寫作《歷史研究》,還誤將邦國式微當成文明衰落,錯把國家解體當成社會消亡,就不難覘知“中體西用”論區(qū)分文化政治關(guān)系為體用關(guān)系,在思想史上委實具有重要意義。清季的維新變法運動有兩種不同的派別主張。一派以張之洞、郭
8、嵩燾以及陳寶箴、陳三立父子等人為代表。另一派則以康有為為其代表。前者的綱領(lǐng)是“中體西用”,而后者的綱領(lǐng)為“改制疑古”(梁啟超曾經(jīng)一語道破康氏疑古改制思想的底蘊說:“有為的改制實有一種政治革命的意味?!保┯捎谇罢卟唤槿雽m廷秘闈間的帝后權(quán)力之爭,導(dǎo)致急于親政的光緒皇帝對康黨的依賴,結(jié)果最終釀成了戊戌維新的失敗。有意思的是,激進的康黨與清廷的守舊派在政治上似乎水火不容,但他們執(zhí)持的其實都是體用一元的整體論思想。不過前者以為變法要同時變體變用,變政變教,必須來個整體性大解決,而康氏自己即以這一今文公羊之教的大教主自居。而后者
9、則以為體不可變,用也不可變。兩者都將文化與政治化約為一個領(lǐng)域。唯有中體西用論超越了兩造的這一誤區(qū),為走出一元的傳統(tǒng)社會作出了可行的規(guī)劃。這一主張大略相當于托克維爾所說的“改變法制可以不改變信仰”。而晚近自由主義的理論更對此作出了進一步的分疏,那些經(jīng)由文化進化形成的規(guī)則是為理性所不及的,因而我們無法依據(jù)有限的理性加以重新構(gòu)造;而政治方面的制度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