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國債利率基準化及市場化探析48381》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國債利率基準化與市場化探析48381國債利率基準化與市場化探析國債利率基準化與市場化探析2009-02-0321:18:33關鍵詞:基準利率;國債招投標;利率市場化 在中國的宏觀政策環(huán)境中,只有利率仍然是一種被行政和計劃控制和政策工具,沒有走向市場化,因而影響到信貸資源的合理配置,也使其他社會資源的合理流動受到制約。因此理論界和實際工作部門便對中國利率體系改革、如何市場化進行著廣泛的討論,力爭利率能夠自由變動,真正反映資金供求的真實關系,使社會資源基本由市場來配置。根據國際一般經驗,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必然需要某種有代表性的利率作為市場利率的指針,引導市場主體形成合理
2、的利率,就我國國情而言,國債利率最適合成為引導市場的基準利率。一、確定國債利率基準地位:提供利率市場化的有效向導 在利率市場化的國家中,基準利率(Benchmark)是確定貨幣價格的主要依據。所謂基準利率,是措資金市場上公認的具有普遍參考價值的利率,也就是說,在金融市場上可以根據該利率的水平來制定其他相關金融產品的價格。從國際金融市場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來看,有資格成為這一利率的只能是那些信譽高、結構合理、流通性好的金融商品的利率,而市場上最具備這一特點的利率就是國債利率。這是因為:(1)國債的信譽高。國債是中央政府的債務,是政府以其征稅權為擔保而發(fā)行的債務,因此,國債在所
3、有的金融產品中風險最低。國際上也常將政府債券收益率作為無風險收益率。(2)國債的敏感度很強。根據其他國家經驗,同業(yè)拆借利率、中央銀行再貼現率以及中長期國債利率是市場上交易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從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場利率,各國分別按自己不同的情況確立其中一個作為衡量本國其他利率水平的基本標準。相對于其他兩者而言,我國國債利率的敏感度更強。同業(yè)拆借利率僅對拆入拆出資金的銀行產生直接影響,因而在銀行體系外的傳播速度及影響程度就要打折扣。中央銀行再貼現率雖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往往相隔數年才有一次調整,對市場利率的敏感度不高。而國債市場發(fā)展至今,國債利率幾乎每月更新,每次發(fā)
4、行國債都通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播媒介廣泛宣傳,做到金融機構、企業(yè)、團體、個人無一不知,影響面十分廣。這些因素使國債利率能夠及時反映市場資金的供求狀況,成功地發(fā)揮基準利率的告示效應。(3)國債的地位在提高。國債市場已成為我國金融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國債市場經過20年的發(fā)展,已初步形成一個完整的國債市場體系。隨著國債一、二級市場日臻完善,國債期限品種結構日趨多元化,國債的流通轉讓更為方便,變觀能力強,使國債利率有條件成為市場上的基準利率。(4)國債的作用大。利率作為各國政府對宏觀經濟調控的一種工具,它在本質上是受官方控制的。提出利率市場化,并不意味著政府放棄對利率的控
5、制,恰恰相反,而是要求這種控制采用間接調控手段,使利率水平更加符合市場的客觀實際。公開市場業(yè)務就是其中的一種重要手段。中央銀行通過國債的吞吐,調節(jié)貨幣流量和國債收益率,間接達到調控市場利率的目的。二、國債利率市場化:我國利率體系市場化的助推器(一)我國經濟發(fā)展要求國債利率市場化,國債利率市場化本身也是利率體系市場化的一個步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債利率的形成和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一是1981-1984年低利率階段,國庫券發(fā)行利率為4%-8%,低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起初,發(fā)行人依據國債為最高信譽債券工具的特性,其發(fā)行利率低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從理論上說是合理的
6、,但長期生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老百姓缺乏對國債這一金融工具的認識,況且在當時特定的情況下,國債與銀行存款利率相比并無安全性的優(yōu)勢,保證國債的順利發(fā)行只得求助于行政手段?! 《?985-1996年高利率階段,國債發(fā)行利率為9%-14%,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1-2個百分點。1985年后,為增強國債的流通性,提高國債信譽,在全國61個城市開放國債轉讓市場,1991年全面開放國債流通市場,使得國債流通利率真正開始按市場規(guī)律去體現,國債流通利率開始市場化。但國債發(fā)行利率的確定仍以銀行存款利率為基準,并未完全反映資本市場上資金的供需狀況。 三是1996年向市場利率過渡階段,國債
7、發(fā)行利率的確定在承購包銷的基礎上由財政部與承銷商之間通過招標方式來達成。招標承銷制通過市場機制確定國債發(fā)行條件,克服了過去簡單地以銀行存款為確定債務條件參照的缺點,國債發(fā)行利率更能合理地反映市場供求狀況,有利于調動機構和中小投資者購買國債的積極性。但招標承銷制并沒有實現原先的“高效率、低成本”的預期,從而導致國債利率高出銀行存款過多的不良局面。 四是1997年至今,國債發(fā)行利率逐步降低,但仍高于同期銀行存款利率。1997年國債發(fā)行市場化的改革發(fā)生了逆轉,當年只有少量國債實行上年的招標制,以后仍舊沿襲以前的方式。這一時期由于國家先后7次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