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國書法書體演變史》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中國書法印章演變史中國書法的種類: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大篆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已發(fā)現(xiàn)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19世紀末年,在殷代都城遺址(今河南安陽小屯)被發(fā)現(xiàn)。甲骨文繼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國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后,甲骨文還延綿使用了一段時期。二、金文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
2、的代名詞。所謂青銅,就是銅和錫的合金。中國在夏代就已進入青銅時代,銅的冶煉和銅器的制造技術十分發(fā)達。因為周以前把銅也叫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叫作“金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1200多年。金文作用:內容多是記述重大事件,如紀念祖先、記錄賞賜、記述戰(zhàn)功或王命等三、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六國的異體字,創(chuàng)制的統(tǒng)一文字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于其字體優(yōu)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又因
3、為其筆畫復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小篆特點:筆畫復雜,形式奇古,筆劃粗繁,追求對稱四、隸書隸書,亦稱漢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隸書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隸書特點: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扁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乙瑛碑》《張遷碑》五、草書草書:形成于漢代,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成熟于東晉、盛唐繼續(xù)發(fā)展。有章草(隸草)、今草、狂草之分。特點:結構簡約、筆畫連綿、勾連不斷,書寫自由。六、楷書現(xiàn)在通行的漢字手寫正體字,它是由隸書演變
4、來的,也叫正楷、真書。始于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特點:章法規(guī)整、結構嚴謹,體勢上呈長方,筆畫平直、均勻。顏筋柳骨顏真卿柳公權七、行書行書是在楷書的基礎上發(fā)展起源的,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靶小笔恰靶凶摺钡囊馑?,因此它不像草書那樣潦草,也不像楷書那樣端正。實質上它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ǘ嘤诓莘ǖ慕小靶锌?,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翩若驚鴻,矯若游龍王羲之東晉印刷體:宋體、仿宋、黑體宋體:是在中國宋朝發(fā)明的一種漢字印刷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一般是橫細豎粗,仿宋體:仿照宋版書上所刻的字體,筆畫粗細均勻黑體:又
5、稱方體或等線體,字形端莊,筆畫橫平豎直,筆跡全部一樣粗細。過過過宋體仿宋黑體印章秦以前,無論官,私印都稱“璽”,秦統(tǒng)一六國后,規(guī)定皇帝的印獨稱“璽”,臣民只稱“印”。漢代也有諸侯王、王太后稱為“璽”的。唐武則天時因覺得“璽”與“死”近音(也有說法是與“息”同音),遂改稱為“寶”。唐至清沿舊制而“璽”“寶”并用。漢將軍印稱“章”。之后,印章根據歷代人民的習慣有:“印章”、“印信”、“記”、“朱記”、“合同”、“關防”、“圖章”、“符”、“契”、“押”、“戳子”等各種稱呼。先秦及秦漢的印章多用作封發(fā)對象、簡牘之用,把印蓋于封泥之上,以防私拆,并作信驗。而官印又象征權力。后筒簡牘易為紙帛
6、,封泥之用漸廢。印章用朱色鈐蓋,除日常應用外,又多用于書畫題識,遂成為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之一。古代多用銅、銀、金、玉、琉璃等為印材,后有牙、角、木、水晶等,元代以后盛行石章。印章(方寸之間,氣象萬千)我國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筆畫凸起的叫陽文,凹下的叫陰文.陽文凸起的花紋。字是紅色,稱朱文。陰文凹入的花紋。字是白顏色,稱白文。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