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論馮道對圖書文化事業(yè)的歷史貢獻》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論馮道對圖書文化事業(yè)的歷史貢獻[摘要]五代時期,戰(zhàn)事頻繁,生靈涂炭,政權林立,民生凋敝,社會處于極度的動蕩不安階段。在這樣動亂的時期,歷仕四朝的政壇“不倒翁”馮道利用自己獨特的社會地位對圖書文化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他促進圖書出版走上了正軌,官方圖書由寫本時代發(fā)展到了雕版時代;他促進了圖書的一種新版本——監(jiān)本的產(chǎn)生,使監(jiān)本成為官方通行的規(guī)范讀本并為后世所推崇;他推動了九經(jīng)文化的傳播,為后世儒學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還在客觀上開辟了新的聚書途徑,大大豐富了藏書家的藏書。本文肯定馮道長居高位對文化傳承的作用,并分析他在四個方面對圖書文化事業(yè)的歷史貢獻?! 關鍵詞]馮道;
2、圖書文化;監(jiān)本;九經(jīng) 五代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它沒有輝煌的文化成就,但是它上承盛唐文化之余緒,實居于宋代文化復興之先河;說這一時期是兩大文化高峰的承前啟后時期也許有過譽之嫌,而其實這一時期的圖書文化事業(yè)確實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圖書出版走上了正軌,官方圖書由寫本時代發(fā)展到了雕版時代;產(chǎn)生了圖書的一種新版本——監(jiān)本,監(jiān)本成為官方通行的規(guī)范讀本并為后世所推崇;九經(jīng)文化的傳播持續(xù)不斷,為后世儒學的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地官方、民間雕版圖書,為國民增加了獲得圖書的機會,推動了社會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藏書家增多了,藏書大大豐富了,文化積累豐厚了。顯然,五代文化尤其是五代圖
3、書文化事業(yè)值得研究。而研究五代圖書文化事業(yè),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馮道,必須大寫特寫?! ?馮道長居高位對文化傳承的作用 馮道(882—954),瀛洲景城人(今河北滄州人),字可道,晚年自號長樂老。少年時他刻苦讀書,積學成才,而后進入官場,他的一生恰好經(jīng)歷了差不多整個五代時期,先后歷仕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他一生官運亨通,除了三次拜相外,還任過太師、太傅、太尉、司空等官銜,曾“三為司空,兩在中書”。然而如此顯赫的風云人物,后世對他的評價卻是毀譽參半。一千多年來,人們一方面對馮道一生勤儉、為人寬厚、愛護百姓、提拔有能之士、印刷流通儒家經(jīng)典使文化得以保存?zhèn)鞑ミ@些美德惠政加以肯定;
4、另一方面則又對他見風使舵、圓滑世故、與統(tǒng)治者朝為仇敵暮為君臣、毫無氣節(jié)的人品大加鞭撻?!杜f五代史·馮道傳》在肯定馮道的一些作為同時也指出:“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于再三者哉!”[1]一女同時事二夫,無疑該譴責??墒邱T道作為政治人物并沒有同時效力于多個君主,被譴責以“一女二夫”,顯然冤枉?! ≡诖?,我們無意討論馮道的道德人品,但是也必要對馮道的人生略作“辯護”。中國悠久的歷史上,五代時期是一個戰(zhàn)亂頻繁,生靈涂炭,軍閥爭雄,社會動蕩,王朝更迭不斷的亂世。整個五代時期共經(jīng)歷了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晉(936—947)、后漢(
5、947—950)和后周(951—960),歷時五十三載。在這樣一個不平穩(wěn)的社會背景下,傳統(tǒng)士人何去何從成了一個最現(xiàn)實的問題:是選擇明哲保身、順時趨勢?還是舍生取義、殺身成仁?顯然更多的人會傾向于忍辱求生。我們不能要求古人對原主人盡忠而“殺身成仁”,在無可奈何的生存環(huán)境中忍辱求生也無可厚非。在20世紀中期的中國,甚至在當下,不是仍然有不少人“說過違心的話,做過違心的事”嗎?馮道歷仕多個朝代,其實也不是“有奶便是娘”的沒有道德底線,他的《偶作》詩云:“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2]“方寸無諸惡”就是他的道德底線。何謂“方寸無諸惡”?他在《長樂老自敘》說得明白:“靜思本末,慶及
6、存亡,蓋自國恩,盡從家法,承訓誨之旨,關教化之源,在孝于家,在忠于國,口無不道之言,門無不義之貨。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為素。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3]他也有“忠于國”的價值觀,在職則盡責,國主輪替,則忠于新國主。他如效力于大公司,董事長輪替,他作為“高級經(jīng)理”,仍然盡職于公司。不同的“董事長”有不同的特點,馮道與之安全相處,狼虎叢中立身,難免“說過違心的話,做過違心的事?!薄 ∵M入20世紀后期后,學界對馮道苛責的少了,對他的同情增加了,甚至對他的歷史貢獻也給予肯定。如傅金才說:“馮道的人生之道是儒釋道三種思想的有機結合,儒家的入世濟民思
7、想是其人生之道的主干,佛教和道教思想是其人生之道的基礎。佛教的禪定訓練、隨緣度眾的主張令馮道身心健康、智慧出眾,以救民為己任;道教的樂觀通達和圓融使馮道對人生世事持樂觀的態(tài)度,以高潮的應世技巧,與時變化,保身救民。正是依靠人生之道的支持,馮道才能在亂世長為將相,既保持自己的道德純潔,又能以各種方式救濟民眾,保存文化。”[4]馮道雖然身居高位,在軍閥武力爭奪天下的崢嶸歲月中,無法以一人之力左右社會局勢,他只能選擇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為保存中華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他主張采用新的出版技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