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文言文教學應重在文言》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文言文教學應重在文言在高三教學中,我們通過反復調研,發(fā)現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普遍較差。字詞句積累嚴重偏少,文意理解不到位,詞義考查題得分低,文中信息把握不準,出錯率高,翻譯不能抓住得分點。部分學生只拿到句子大意分,有一些連大意分也拿不到。究其原因,目前的語文教學出現了形式化的傾向,味地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課堂上輕“言”重“文”,簡略地講一下字詞,然后討論分析,結果偏離了課標的要求。那么,如何進行新課標下的文言文教學呢?我認為文言文教學應重在“文言”。所謂“文言”就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的書面語,“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新課標中
2、關于古詩文的要求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了解并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或用法,注重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誦讀古代詩詞和文言文,背誦一定數量的名篇。”從新課標的目標看,“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換句話說目的是讀懂文章的內容,而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理解文中詞句的含義。那么理解詞句的含義就是讀懂文章的必要條件,也是最基礎的東西。作為基礎教育的中學課堂就應重視基礎教學,牢牢抓住基礎教學。在中學語文的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以詞句教學為重點,教給學生
3、閱讀的基本知識,培養(yǎng)閱讀能力,從而達到“讀懂文章內容”的目的。因此,語文教學應“文”、“言”并重,特別要加文言文基礎知識教學。一.重視文言實詞教學文言實詞中,首先要重視一詞多義。一詞多義是漢語詞匯中的普遍現象,在文言文中出現頻率最多,教學中要將出現的同一詞的不同義項進行整理。如教學《鴻門宴》可以整理出“故”:“君安與項伯有故”中的義項為“交情”,“故遣將守關者”中為“所以”;“幸”:“婦女無所幸”中解釋為“封建君主對妻妾的寵愛”,“故幸來告良”中解釋為“幸虧”;“辭”:“卮酒安足辭”中解釋為“推辭”,“未辭也”中解釋為“告辭”
4、,“大禮不辭小讓”中解釋為“計較”等。也可以將不同篇目中的相同義項聯系起來加深對特殊詞的理解,如,“軍”:駐扎(“晉軍函陵”《燭之武退秦師》、“沛公軍霸上”《鴻門宴》);軍營(“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沛公已去,間至軍中”)。文言實詞中還要抓通假字。通假字是閱讀文言文的又一大障礙,通假字的教學要注意歸納一般出現的兩種形式,一是形近字通假,一是同音字通假(有些音韻發(fā)生了變化)。通假字的教學不必花大力氣去教,主要重視三個方面:一是注意歸納,讓學生體會。如教《燭之武退秦師》可以歸納出同音通假,如“何厭之有”的“厭”通“饜”,“
5、無能為也已”的“己”通“矣”等;形近字通假,如“秦伯說”的“說”通“悅”。二是對常見的通假字有意識強調,如“反”通“返”(“延佇乎吾將反”《離騷》),“見”通“現”(“圖窮而匕首見”《荊軻刺秦王》),“內”通“納”(“距關,毋內諸侯”《鴻門宴》)等。三是教會學生結合句意看,聯系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如果一個詞用本身的意思解不通,考慮通同音字或形近字,如“曲終收撥當心畫”中的“畫”,可結合下句的“四弦一聲如裂帛”來理解,“畫”應是“劃”。文言文教學還要注意古今異義詞。如“下車”的今義是“從車上下來”,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官吏到任”(“
6、衡下車,治威嚴?!薄逗鬂h書?張衡轉》)。在一次測試中讓學生翻譯“彥光下車,發(fā)摘奸隱,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潛竄,合境大駭?!睂W生翻譯把“彥光下車”成“梁彥光從馬車上下來”,如果我們能從基本的字句文化知識教學,讓學生知道“下車”是指官員到任,那么就不會出現此類失誤。古今異義,有詞義擴大的,如“中國”,古義是“中原地區(qū)”,今義是“全中國”,“睡”,古義專指坐著打瞌睡,今義是睡覺(包括各種睡姿),今義的“睡覺”在古漢語中用“寐”或“寢”(古漢語中的“睡覺”讀Shu有詞義縮小的,如“丈夫”,“丈夫二十不取”中的義項為“男子”,今義為“夫妻
7、中的男方”,“臭”古義為氣味,今義指不好難聞的氣味;有詞義轉移的,如“涕”古義指眼淚,今義指鼻涕,原來指鼻涕的“泗”淘汰了,“淚”代替了“涕”的義項;有感情色彩變化的,“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義為“地位低而見識少”,今義指“言語、行為惡劣”,“蚓無爪牙之利”的“爪牙”,古義之“鳥獸的爪和牙”,今義多指供驅使而幫助作惡的人,貶義。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章內容及具體句意,認真辨析,講解清楚,讓學生積累更多的文言實詞知識,以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重視文言虛詞教學文言文教學中還要重視文言虛詞的教學。熟語說:之乎者也于焉哉,
8、以其乃若則秀才。我們今天在學習文言文時,也就沒有理由來放松這些虛詞,《新課標考試大綱》要求: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要求重點掌握18個虛詞,除前面提到的11個,還有“而且何因所為與”。文言虛詞多由實詞轉化或借用而來的,因此有的詞既可作實詞,也可作虛詞,閱讀時應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