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卡特福德和奈達的翻譯等值理論對比研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卡特福德和奈達的翻譯等值理論對比研究【摘要】自上世紀中期以來,語言學派運用轉換生成理論、功能理論等現(xiàn)代語言學理論,對翻譯問題進行了科學系統(tǒng)的研究,開拓出西方譯學研究的嶄新領域,在西方譯學研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卡特福德和奈達為例,旨在探討這一學派對翻譯等值所作的語言學探索?! 娟P鍵詞】卡特福德奈達對等翻譯等值對比 一、引言 約翰·卡特福德和尤金·奈達同屬于西方翻譯理論語言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的翻譯理論都在借鑒了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形成了自己的翻譯理論體系。他們力圖從語言學角度對翻譯進行更加
2、客觀、準確、科學的分析和描寫,從而對翻譯實踐產(chǎn)生了實際的指導意義??ㄌ馗5潞湍芜_分別從系統(tǒng)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法方面對翻譯的本質(zhì)和過程進行了描述。本文以兩位學者的理論基礎為切入點,探索關于翻譯等值的論述,并對二人的翻譯等值進行簡要的對比分析,以便更清晰地把握這兩種理論的異同?! 《?、卡特福德和奈達的理論基礎 卡特福德和奈達的翻譯理論均于語言學,并加以改進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翻譯理論體系。然而.二人所依據(jù)的理論基礎卻是不同的?! 】ㄌ馗5碌姆g理論主要得益于韓禮德(MichaelA.K.HMliday)的系統(tǒng)語言學。韓禮德
3、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提出,語言有三個基本層次:實體(substance)、形式(form)和語境(context)。系統(tǒng)語言學含兩個基本出發(fā)點:第一,強調(diào)語言的系統(tǒng)性。第二,系統(tǒng)語言學強調(diào)語言和社會緊密聯(lián)系,研究語言必須從社會著手?! ∧芜_的翻譯理論主要以喬姆斯基(NoamChomsky)的轉換生成語法(T-GGrammar)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轉換生成語法將語法結構分成深層結構和表層結構,并提出了核心句(kernelsentence)的概念和一系列的轉換規(guī)則,形成了一整套語法體系。通過分析詞匯在上下文中的語義關系,奈達沖破了傳統(tǒng)
4、翻譯觀中詞類對應的局限,不再單純以一種詞性去對應另一種詞性,而是提出四個語義單位(semanticcategory),即事物單位(object)、事件單位(event)、抽象單位(abstract)和關系單位(relation),并在此基礎上,用七個核心句來討論句子內(nèi)在的關系。其具體實現(xiàn)步驟為:確定每一個詞的語義單位,補出隱含的句子成分,將得到的核心句一一列出并進行組合,轉化成一種最適合譯入語的表達形式。逆轉換理論打破了傳統(tǒng)翻譯理論在表層結構上進行的詞語對應或句型對應,通過揭示表層結構進入句子的各個深層結構,有助于更好地弄清
5、原文含義,克服歧義。這樣,奈達的翻譯理論徹底沖破了翻譯中形式上的束縛,保留了源語內(nèi)容,對具體的翻譯實踐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⒖ㄌ馗5潞湍芜_對等理論分析 卡特福德認為,翻譯就等值來看,是將一種語言的文本材料,轉換成等值的另一種語言的文本材料。翻譯實踐的中心問題在于尋求等值成分,翻譯理論的中心任務在于界定等值的本質(zhì)和條件,也就是說,確定語言之間的等值關系是翻譯的本質(zhì)和基礎。這種等值應該建立在動態(tài)而非靜態(tài)的雙語轉換機制上。這也解釋了為什么在卡特福德眼中根本不存在完全意義上的翻譯。在這一點上,卡特福德的理論似乎更為深
6、入地觸及了語言的本質(zhì)。 奈達認為不同的語言應該具有相同的深層結構,語言間相同的功能產(chǎn)生了翻譯中的對等現(xiàn)象。只要“譯語中的信息接受者對譯文信息的反應與源語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程度盡可能的相同”,就出現(xiàn)了“功能對等”。在闡釋對等時,奈達指出翻譯中不應該過分追求原文形式與譯文形式的對應,而應將注意力轉移到準確傳達原文意義上。動態(tài)對等理論打破了以前單純重視文本比較的靜態(tài)模式,認為只有讓譯文讀者透徹地理解譯文,才能做出與原文讀者基本一致的反應。由此可見,動態(tài)對等強調(diào)的是讀者反應?! ∷摹⒖ㄌ馗5潞湍芜_對等理論的比較 卡特福德
7、的“翻譯等值”更多的是語言的語境和內(nèi)部結構包括結構,語法和語意層次等方面的對等,而奈達的理論還是更多偏向語言學和符號學的取向來考慮翻譯過程中的功能對等??ㄌ馗5碌墓δ軐Φ葘嵸|(zhì)上是語境特征的對等,即尋找譯語語境中和原語語境中對等的語言特征,是功能語言學派的觀點而奈達追求的則是信息傳遞上的對等,追求的是在語言解碼過程中的信息順利傳遞和交際的順利達成。在譯者能動性方面,卡特福德是從純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研究兩種語言的結構轉化,卻忽略了譯者的能動性。奈達注意到了譯者能動性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性,奈達的功能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要求譯者充分考慮譯
8、文讀者的需求,是一種絕對的歸化。卡特福德并沒有認識到翻譯不單單是一種跨語言的轉化行為,而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他完全忽略了翻譯中的跨文化因素;奈達承認翻譯是跨文化的交際行為,也承認文化差異的存在。但他只是消極的把這種差異歸結為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主張用絕對歸化的手段來處理文化因素,實質(zh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