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以服務為宗旨、就業(yè)為導向的高職院校管理模式研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以服務為宗旨、就業(yè)為導向的高職院校管理模式研宄摘要:以我國高職院校的管理模式與辦學目標匹配問題為切入口,通過對高職院校內部管理的現狀描述,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和產生的原因,同時,借鑒國外同類高等院校先進的管理經驗,為我國高職院校管理模式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供對策和建議。關鍵詞:高職院校;管理模式;問題分析;對策建議為滿足社會經濟發(fā)展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fā)展趨勢,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呈跨越式發(fā)展的態(tài)勢。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管理基本上沿襲普通高校的模式,還有部分由中職升格而成的高職院校仍沿襲中職學校的科層制的管理模式,造成了現有的管理模式
2、難以匹配高等職業(yè)教育既定的辦學目標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管理主體過于單一,管理內容過于狹窄,管理方式過于機械等問題。目前,已經有不少高職院校正積極地開展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試圖建立符合我國高職教育特色的管理模式。但由于在管理理念的更新、組織結構的設計、政策制度的安排等環(huán)節(jié)上創(chuàng)新不足,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我國高職院校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管理理念問題1.市場定位不明確。主要是指學校自身、產品即學生的市場定位不明確。(1)學校的市場定位不明確。一是抓不準學校要服務的行業(yè),通常學校定位的行業(yè)要么和普通高校有沖突,要么該行業(yè)的教育需求還不是很強烈。專業(yè)設
3、置和社會需求的銜接不夠理想,課程結構和人才結構不盡合理,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和實用性有待提高。二是抓不住學校要服務的人群,不同的學校應定位于不同層次和不同需要的學生。通常學校定位的人群缺乏針對性,很少能以本地化低費用為更多的本地學生提供適合本地高等教育、服務于本地經濟文化建設的機會。三是抓不出學校自身的特色,學校定位除了與普通高校有沖突外,與同類高職院校也多有重復,造成資源浪費,從而使學校自身缺乏特色,難以吸引更多的生源和就業(yè)機會,各個學校在辦學特色上的區(qū)分度不高,產生了如俞仲文校長所謂的“千校同構”傾向。(2)學生的市場定位不明確。學校市場定位的不準確,以及學
4、校采用目標管理(只要求學生成績合格即可畢業(yè))而忽視過程管理(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勝任職業(yè)需求的動手能力和實用技術)的傳統管理方法,造成了其畢業(yè)學生與用人單位的要求相差甚遠,難以滿足他們的“適量、夠用并能立即上崗”的要求。2.缺乏服務、創(chuàng)新意識。高職院校服務意識的缺乏主要表現在學校不能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還沒有樹立為地區(qū)、用人單位和學生服務的意識;高職院校創(chuàng)新意識的缺乏主要表現在對解決教學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時,學校仍固守己有的慣用方法,缺乏突破和創(chuàng)新。(二)組織結構問題1.科層化傾向嚴重。目前高職院校的管理組織結構是金字塔式的,它的典型特征是管理幅度小,管理
5、層次多,缺陷在于權力過于集中,缺乏橫向聯系,對變化反應慢,科層化傾向嚴重。.2.管理重心難以下移。主要問題通常表現在學校對以下三組關系的處理不夠妥當。一是學院和系部的關系,作為宏觀調控的學院有意或無意地覆蓋了系部的微觀管理權,使作為具體教學承辦者的系部缺乏相應事務的決策權。二是學院和職能部門的關系,主要負責影響全局發(fā)展和教育事業(yè)建設問題的學院很難從諸如教學日常管理、科學研究工作、專項經費的使用管理等具體事務中解脫出來。而這些專項教育管理本應由有關職能部門負責。三是職能部門和系部的關系。通常是系部和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很少有溝通和對話;職能部門因隸屬于比系部高一
6、級的學院,對系部也往往有些居高臨下。(三)教學管理問題1.專業(yè)設置和課程設置不合理。專業(yè)設置和課程設置脫離現實,不能因行業(yè)設置專業(yè),因崗位設置課程。(1)專業(yè)設置方面:一是與用人單位的要求存在較大的距離,缺乏深入的市場調研和嚴格的科學論證,缺少特色專業(yè)。二是不顧學?,F有的辦學條件,盲目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三是根據學校師資而不是市場需求設置專業(yè)。(2)課程設置方面:一是定位不當,還沒有脫離普通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模式,教材選用和教學內容基本上是普通高等院校的壓縮和翻版,高職院校還沒有形成適合自己要求的課程體系、教材體系和教學內容;二是學科理論的內容結構、邏輯順序
7、與崗位實踐的漸進過程不一致;三是理論課程多,實踐課程少。1.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層次。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企業(yè)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等多種因素決定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培養(yǎng)人才的最佳途徑之一,也是高職院校生存、發(fā)展的內在需要。但校企合作在實際操作中形式單一,并沒有實現深度的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主要是學生到企業(yè)進行實習,而雙方在專業(yè)設置、課程設置、課題研究、資源共享等方面的合作不多。同時,政府也缺乏有力的財政、政策支持以及對校企雙方的規(guī)范、協調,沒有使雙方建立一個健全的合作機制。2.教學評估重結果、輕過程。長期以來,高職院校的教學工作安排和評估全部由教務處負責
8、,所以為保證教學評估目標的實現,教務處往往會放松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