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駁《復(fù)仇議》原文及譯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駁《復(fù)仇議》原文及譯文駁《復(fù)仇議》原文及翻譯原文:①臣伏見天后時,有同州下邦人徐元慶者,父爽為縣吏趙師韞所殺,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當(dāng)時諫臣陳予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且請“編之于令,永為國典"。臣竊獨過之。②臣聞禮之大本,以防亂也。若日無為賊虐①,凡為子者殺無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若曰無為賊虐,凡為理者②殺無赦。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旌與誅莫得而并焉。誅其可旌,茲謂濫;黷刑甚矣。旌其可誅,茲謂僭;壞禮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傳于后代,趨義者不知所向,違害者不知所立,以是為典可乎?蓋圣人之制,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tǒng)于一而已矣。③向使刺讞③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
2、求其端,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何者?若元慶之父,不陷于公罪,師韞之誅,獨以其私怨,奮其吏氣,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吁號不聞;而元慶能以戴天為大恥,枕戈為得禮,處心積慮,以沖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執(zhí)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不暇,而又何誅焉?其或元慶之父,不免于罪,師韞之誅,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而凌上也。執(zhí)而誅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④且其議曰:“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仇,其亂誰救?”是惑于禮也甚矣。禮之所謂仇者,蓋其冤抑沉痛,而號無告也;非謂抵罪觸法,陷于大戮。而曰
3、“彼殺之,我乃殺之”,不議曲直,暴寡脅弱而已。其非經(jīng)背圣,不亦甚哉!《周禮》:“調(diào)人④,掌司萬人之仇。凡殺人而義者,令勿仇;仇之則死。有反殺者,邦國交仇之?!庇职驳糜H親相仇也?《春秋公羊傳》曰:“父不受誅,子復(fù)仇可也。父受誅,子復(fù)仇,此推刃之道,復(fù)仇不除害?!苯袢羧〈艘詳鄡上孪鄽ⅲ瑒t合于禮矣。⑤且夫不忘仇,孝也;不愛死,義也。元慶能不越于禮,服孝死義,是必達理而聞道者也。夫達理聞道之人,豈其以王法為敵仇者哉?議者反以為戮,黷刑壞禮,其不可以為典,明矣。⑥請下臣議附于令,有斷斯獄者,不宜以前議從事。謹議。(選自《柳宗元集》)譯文:我所知,太后武則天當(dāng)政時,同州下邽縣有個叫徐
4、元慶的人,父親徐爽被縣尉趙師韞殺了,他最后親手殺掉殺父仇人,捆綁著自己到官府自首。當(dāng)時的諫官陳子昂建議把他處死,而后在他家鄉(xiāng)表彰他的行為,并請朝廷將這種處理方式“編入法令,永遠作為國家的法律制度”。我個人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我聽說,禮的根本作用是為了防止作亂。如果說要讓禮不受踐踏的話,那么凡是作兒子的(為報父母之仇)而殺了(不應(yīng)當(dāng)算作仇人)的人,就必須處死,不能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為了防止作亂。如果說要讓法不被踐踏的話,那么凡是當(dāng)官的錯殺了人,也必須處死,不能赦免。它們的根本作用是一致的,運用方式則不同。表彰和處死是不能同時用到同一件事情上。處死可以表彰的人,這就
5、叫濫殺#from本文來自愛師范文.is97.,全國最大的免費end#;就是濫用刑法太過分了。表彰應(yīng)當(dāng)處死的人,這就是過失;破壞禮制太嚴重了。如果真的把這種處理方式向天下宣示,并傳給后代;那么,追求正義的人就不知道(前進的)方向,避開禍害的人就不知道立身行事的方法,把這個作為法則行嗎?大凡圣人制定禮法,是透徹地研究了事物的道理來規(guī)定賞罰,根據(jù)事實來確定獎懲,(不過是)把禮、刑二者結(jié)合在一起罷了。當(dāng)時如能審察案情的真?zhèn)?,查清是非,推究案子的起因,那么刑法和禮制的運用,就能明顯地區(qū)分開來了。為什么呢?如果徐元慶的父親沒有犯法律規(guī)定的罪行,趙師韞殺他,只是出于他個人的私怨,施展他
6、當(dāng)官的威風(fēng),殘暴地處罰無罪的人,州官又不去治趙師韞的罪,執(zhí)法的官員也不去過問這件事,上下互相蒙騙包庇,對冤屈之聲充耳不聞;而徐元慶(卻)把和仇人同頂一片天視為大恥辱,把枕著利器睡覺而不忘復(fù)仇視為符合禮制的作為,想方設(shè)法,(要把利器)刺進仇人的胸膛,堅定地按照禮的要求自己去認罪,即使死了也不感到遺憾,這正是遵守和奉行禮義的行為啊。執(zhí)法的官員本應(yīng)感到慚愧,去向他謝罪都來不及,還有什么理由要把他處死呢?如果徐元慶的父親確是犯了死罪,趙師韞殺他,那就并不違法,(那么)徐爽就不是死于官吏之手,而是死于法律之下。法律難道是可以仇視的嗎?仇視皇帝的法律,又殺害執(zhí)法的官吏,這是悖逆犯上的
7、行為。(應(yīng)該把這種人)抓起來處死,以此來嚴正國法,為什么反而要表彰他呢?而且陳子昂的奏議還說:“人必有兒子,兒子必有父母,因為愛自己的親人而互相仇殺,這種混亂局面靠誰來救呢?”這是對禮的認識太不明確了。禮制所說的仇,是指蒙受冤屈,悲傷呼號而又無法申告;并不是指觸犯法獲罪而被處死這種情況。而所謂“他殺了我的父母,我就要殺掉他”,不過是不問是非曲直,欺凌孤寡,威脅弱者罷了。這種違背圣賢經(jīng)傳的訓(xùn)條,不是太過分了嗎?《周禮》上說:“調(diào)人,是負責(zé)調(diào)解眾人怨仇的。凡是殺人而又合乎禮義的,就不準被殺者的親屬報仇,如要報仇,則處死刑。有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