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柳宗元駁復仇議翻譯》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駁復仇議臣伏見天后時①,有同州下邽人徐元慶者②,父爽為縣尉趙師韞所殺③,卒能手刃父仇,束身歸罪④。當時諫臣陳子昂建議誅之而旌其閭⑤,且請“編之于令,永為國典?!背几`獨過之⑥。注釋:①伏見:舊時臣下對君主有所陳述時的表敬之辭,可譯為知道,了解。天后:即武則天(624-705),名武瞾。690年,廢睿宗李旦自立為皇帝,改洛陽為神都,建立武周王朝,在位十六年。705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fā)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中宗李哲復位,恢復唐朝。②同州:唐代州名,今陜西渭南市大荔縣一帶地區(qū)。下邽(guī):縣名,今陜西省渭
2、南縣。徐元慶:當時某驛館的服務人員,徐元慶替父報仇,謀殺官員趙師蘊案是武則天時轟動一時的謀殺案。③縣尉:縣令的屬官,專司當?shù)氐闹伟补ぷ?。或稱御史大夫。④卒:最后,最終。束身歸罪:自首。⑤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武后時曾任右拾遺,為諫諍之官。旌(jīng):表彰。閭:里巷的大門。⑥過:錯誤,失當。譯文:微臣知道則天皇后時,同州下邽縣有個叫徐元慶的人,他的父親徐爽被縣尉趙師韞殺害,他最后能親手殺掉他父親的仇人,并且自己捆綁著身體到官府自首。當時的諫官陳子昂建議將他處以死罪,同時在他的家鄉(xiāng)表彰他的行為,并請朝廷將這種
3、處理方式“編入法令,永遠作為國家的法律制度”。臣私下認為,這樣做是不對的。臣聞禮之大本,以防亂也。若曰無為賊虐①,凡為子者殺無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亂也,若曰無為賊虐,凡為治者殺無赦。其本則合,其用則異。旌與誅莫得而并焉。誅其可旌,茲謂濫,黷②刑甚矣。旌其可誅,茲謂僣③,壞禮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傳于后代,趨義者不知所向,違害者不知所立,以是為典可乎?蓋圣人之制,窮理以定賞罰,本情以正褒貶,統(tǒng)于一而已矣。注釋:①賊虐:殘害,踐踏②黷(dú)刑:濫用刑法。黷,輕率。③僭(jiàn):越過,超出本分。譯文:臣聽說,禮的根本作用是
4、為了防止人們作亂。意思是說,不要讓禮受到踐踏,凡是作兒子的,為報父仇而殺了人,就必須處死,不能予以赦免。刑法的根本作用也是為了防止人們作亂。意思是說,不能讓刑受到踐踏,凡是當官的錯殺了人,也必須處死,不能予以赦免。禮和刑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實際應用卻不同。表彰和處死是不能同施一人的。處死可以表彰的人,這就叫亂殺,就是濫用刑法太過分了。表彰應當處死的人,這就是過失,破壞禮制太嚴重了。如果以這種處理方式昭示天下,并傳給后代,那么,追求正義的人就不知道前進的方向,躲避刑罰的人就不能辨別立身之道,以此作為法則行嗎?圣人制定禮法
5、,是透徹地探究事理來制定賞罰,根據(jù)事實來確定獎懲,不過是把禮和刑二者結合在一起罷了。向使刺讞①其誠偽,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②,則刑禮之用,判然離矣。何者?若元慶之父,不陷于公罪,師韞之誅,獨以其私怨,奮其吏氣,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問,上下蒙冒③,吁號不聞。而元慶能以戴天④為大恥,枕戈⑤為得禮,處心積慮,以沖仇人之胸,介然⑥自克,即死無憾。是守禮而行義也。執(zhí)事者宜有慚色,將謝之不暇,而又何誅焉?注釋:①刺:考察,刺探。讞(yàn):審判定罪。刺讞:審理定罪。②原始:推究本始。古今異義詞。③蒙冒:包庇,蒙蔽。同義
6、復詞。④戴天:和仇敵共存于天下?!抖Y記·曲禮上》:“父之仇,弗與共戴天?!雹菡砀辏核X時枕著兵器?!抖Y記·檀弓上》:“寢苫枕戈,不仕,弗與共天下也?!雹藿槿唬簣远ǖ臉幼?。譯文:假如當初能審察案情的真?zhèn)危榍逅氖欠?,推究它的起因,那么刑和禮的運用,就能明顯地區(qū)分開來了。為什么呢?如果徐元慶的父親,不仕因為犯法而獲罪,趙師韞殺他,只是出于他個人的私怨,施展他當官的威風,處罰無罪的人,而上級州官卻不治趙師韞的罪,執(zhí)法官員也不過問此事,上下互相蒙騙包庇,對喊冤叫屈的呼聲充耳不聞。而徐元慶卻能夠把和仇人共存于天下視為奇恥大辱,把枕
7、戈忘眠、不忘報仇看作是合乎禮制,處心積慮的謀劃,用武器刺進仇人的胸膛,堅定地以禮約束自己,即使死了也沒有遺憾,這正是遵守禮和奉行義的行為啊。執(zhí)法的官員本應感到慚愧,去向他謝罪都來不及,還談什么將他處死呢?其或元慶之父,不免于罪,師韞之誅,不愆①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驁②而凌上也。執(zhí)而誅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注釋:①愆(qiān):過錯。②悖,違背。驁(ào),傲慢。譯文:如果徐元慶的父親確實犯了死罪不能赦免,趙師韞殺他,并不違法,他的死也就不是死于官吏私怨,而是死于
8、王法。法律難道是可以仇視的嗎?仇視皇帝的法律,又殺害執(zhí)法的官吏,這是悖逆傲慢犯上的行為。將徐元慶捉拿歸案并處死,以此來嚴正國法,又怎么能表彰他呢?且其議曰:“人必有子,子必有親,親親相仇,其亂誰救?”是惑于禮也甚矣。禮之所謂仇者,蓋其冤抑沉痛而號無告也;非謂抵罪觸法,陷于大戮。而曰彼殺之,我乃殺之。不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