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化丑不能為美—論美與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結構之于藝術的本質》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美就是美,丑就是丑一化丑不能為美一論美與丑的肯定及否定之情感結構之于藝術的本質【內容提要】1?藝術大于美學,藝術包含有兩極,一是美的,一是丑的2?美與丑的界定:丑,否定性情感期待的符號對象及其對象化特征;美:肯定性情感期待的符號對象及其對象化特征——3?人的情感中有肯定的需求;也有否定的需求,——4?藝術快感:既有對美的肯定,也有對丑的否定,快感不只是美感,還包括由對丑惡的否定而來的快感,即痛快感。這種快感不是由于它變美了,而是由于它使人的否定性情感期待得到了滿足__5?藝術對現(xiàn)實局限的超越是藝術本質的重要特征,這其中情感的否定性是其根本的保證?!娟P鍵詞】肯定性情
2、感否定性情感快感美丑丑陋的生活現(xiàn)象何以能在藝術作品中給人以美感呢?這個問題的提出最少可以追溯到亞里斯多德(盡管它是對亞里斯多德原意的引伸,后詳),但幾千年來人們仍然沒有得出一個比較一致的看法,也仍然沒有超出亞里斯多德當年所討論的范圍。從橫向上來看,一是關于丑的藝術或藝術中的丑的表現(xiàn)的研宄;二是關于丑的美學,或者稱之為丑的哲學的研究。從縱向上來看,丑及其丑學的獨立突現(xiàn)是由19世紀中后期開始的,即隨著西方現(xiàn)代派藝術的興起,丑在藝術中開始取代美而占據(jù)了主角的位置,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與此相適應產生了與美學具有同等地位的丑學。欒棟博士認為從1750年到2050年的三百年
3、間,西方的美學呈現(xiàn)出正、反、和的發(fā)展軌跡,“也就是說1750-1850年是西方美學的正題階段,1850-1950年是西方美學的反題階段,1950-2050年是西方美學的合題過程?!雹僬磳γ赖膹垞P,反即丑的突現(xiàn),合即兩者的揚棄。但在論述到丑的美學價值時,并未回答亞里斯多德的疑問,一方面仍然是以丑襯美、以丑顯美和化丑為美的傳統(tǒng)觀點,概括地講即化丑為美論;另一方面,就是以黑格爾以來的異化理論為基礎和方法論的對社會丑惡的批判和否定,概括地講即異化否定論。也就是說正是由于西方現(xiàn)代化所帶來的異化,才有了現(xiàn)代派藝術中丑的審美價值的突現(xiàn),也才有了丑學的獨立,即在藝術作品中表現(xiàn)丑
4、,在思想文化方面張揚丑。在此顯現(xiàn)出理論和方法的二難處境,一方面要強調丑在美學中的獨立地位,使其成為與美學相對的丑學;另一方面又要揭示丑的美學價值,可見丑學仍然是美學的一部分,既要丑,又要美,最后還是落腳在化丑為美上。對此已有人提出了質疑,“藝術中的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不可能是丑,丑也不可能是美。‘美’與‘丑’是兩種根本不同的東西。為什么長期以來人們會不顧常識而認為藝術中只有美而沒有丑甚至以丑為美呢?這里面有兩個認識的誤區(qū):一是把藝術等同于美;二是把視覺上的丑與丑的形象的文化價值混為一談?!雹谶z憾的是作者在論述這一問題時仍然沒有跳出外表丑與內在美的窠臼,即藝術形象
5、可以是丑的,但其內在的“文化價值”則是美的,沒有把丑提到否定性的本體論高度來看,因而最終仍是化丑為美的問題,所不同者只在于形象的外表有美丑之別,即美是美,丑是丑。但問題的關鍵是丑怎么能變成美,或者丑指的是社會現(xiàn)象及其轉化成的藝術對象,美,指的是由此而來的藝術感受,但這仍然不能解決為什么的問題,又回到了問題的起點。在此,能否換一個角度來看美與丑的關系呢?我以為之所以產生這種丑的美學的二難處境,根本的原因就是把藝術學(或者叫文藝學)等同于美學,把美感等同于快感。而事實上,藝術學大于美學,它還包括丑學;藝術快感大于審美快感,它還包括審丑快感;藝術對象大于審美對象,它還包
6、括審丑對象。概括地講:美就是美,丑就是丑,審美是審美,審丑是審丑,但美與丑都能給人以藝術快感。在此的關鍵還是那個古老的問題,即丑何以能給人以快感。這個問題現(xiàn)代派藝術是無法回答的,因為現(xiàn)代派及其相應的文化思潮更多的是對傳統(tǒng)和社會現(xiàn)實的批判,它否定的是以往的一切藝術美,而要給人以丑感,但世界不并象現(xiàn)派認代為的那樣,一切都是丑的,否則人為什么要欣賞這丑的作品呢?人之所以要欣賞藝術,就是為了要滿足心理的某種需要,而丑滿足的是人心理上的哪種需要呢?這正是問題的關鍵。實際上這個問題,亞里斯多德早就提出來了,“人對于摹仿的作品總是感到快感。經驗證明了這樣一點:事物本身看上去盡管
7、引起痛感,但維妙維肖的圖象看上去卻能引起我們的快感,例如尸首或最可鄙的動物形象……假如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所摹仿的對象,那么我們的快感就不是由于摹仿的作品(“作品”,羅念生譯注云:“指畫中的形象”。),而是由于技巧或著色或類似的原因。”③以往對亞里斯多德的這段話,多少都有些誤讀,即簡單地理解為生活丑經過藝術家的神奇造化就可以變?yōu)樗囆g美,但就字面意義來看,亞里斯多德并沒有提到化丑為美,而是指生活中“引起痛感”的“對象”,經過藝術家的摹仿就能給人以“快感”,并且這種快感不是由“摹仿的作品”,即形象(作為現(xiàn)實對象的符號所指)本身引起的,而是由體現(xiàn)于形象身上的藝術家摹仿的技巧
8、引起的。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