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心理護理干預對尿毒癥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心理護理干預對尿毒癥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慮抑郁的影劉桂霞(四川省江油九0三醫(yī)院四川江油621700)【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尿毒癥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慮抑郁的影響。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68例鉍毒癥血液透析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觀察組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用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兩組患者進行評估。結果干預后,觀察組SCL-90、SAS、SDS評分明顯下降(P<0.05),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觀察組干預后S
2、CL-90、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水平(P<0.05)。結論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做好心理護理干預,并采取針對性較強的干預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緩解焦慮抑郁情緒,以期達到一個理想的治療效果。【關鍵詞】心理護理干預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焦慮抑郁尿毒癥患者長期受到疾病的折磨,加之需要維持性血液透析進行治療,常給患者帶來精神上、軀體上的巨大痛苦,往往會出現(xiàn)各種各種不良情緒和心理應激反應[1]。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對34例尿毒癥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現(xiàn)報道如下
3、。1對象與方法1.1研宂對象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尿毒癥血液透析患者68例,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齡37?65歲,平均(46.3±7.2)歲,大專以上11例,高屮13例,初屮6例,小學以下4例;對照組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齡35?67歲,平均(47.5±9.4)歲,大專以上10例,高中14例,初屮7例,小學以下3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o1.2方法觀察組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
4、下:(1)與患者交談,建立良好的護患溝通關系,交談時患者取舒適的體位,排除干擾因素,病室安靜,盡可能消除病人顧慮,暢所欲言;(2)由專科責任護師依據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及家庭背景進行個體量化健康教育;(3)進行認知干預,尊重病人的知情權,向患者介紹腎衰透析的必要性以及誘因、病因、危險因素、轉歸以及出現(xiàn)病情變化的自我應激措施等。(4)尋求社會支持性干預,鼓勵家庭、社會支持,教其正確與病人溝通技巧以及處理與患者的關系,多理解患者,如允許,鼓勵多參加社會活動。對照組不給予心理干預。1.3觀察指標分別與干預前
5、及干預后6周進行以下評估:(1)臨床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用于評判該群體的心理狀況,分值越高患者心理狀況越差;(2)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用于評定心理感受、軀體癥狀,總分越高,提示焦慮、抑郁程度越重。1.4統(tǒng)計學分析釆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plUSmn;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結果2.1兩組干預前后SCL-90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SCL-90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6、>0.05)。干預后,觀察組SCL-90評分明顯下降(P<0.05),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觀察組干預后SCL-90評分明顯低于冋期對照組水平(P<0.05)o見表1。表1兩組干預前后SCL-90評分比較注:(1)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2)與干預前比較,#P<0.052.2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干預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SAS、SDS評分明顯下降(P<0.05),而對照組無明顯變化
7、。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同期對照組水平(P<0.05)。見表2。表2兩組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注:(1)與同期對照組比較,*P<0.05;(2)與干預前比較,#P<0.053討論目前,血液透析為終末期的腎病患者其維持生命的主要方法,伴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血液透析技術不斷完善,已成為尿毒癥患者延長生命,提高生存質量的主要方法[2]。但多數(shù)患者需在家養(yǎng)病,社會角色的轉變,加之昂貴的透析費用,透析后以及各種藥物帶來的不反應,給患者造成了沉重的精神、經濟壓力,都導
8、致患者沒有希望和動力,產生焦慮、抑郁情緒,甚至喪失價值感[3】。研究顯示[4],30%?50%的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會伴脊抑郁、焦慮,而長期的這種負性情緒會嚴重的影響患者的心理功能,進一步導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妨礙患者自身疾病的康復,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心理護理干預是指在護理的全過程中,護士通過各種方式,幫助患者獲得最適宜的身心狀態(tài),積極地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5]。在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利用一切與患者接觸的機會,與之親切交流,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