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舞蹈分類大全

民族舞蹈分類大全

ID:25153860

大小:1.53 MB

頁數(shù):24頁

時間:2018-11-18

民族舞蹈分類大全_第1頁
民族舞蹈分類大全_第2頁
民族舞蹈分類大全_第3頁
民族舞蹈分類大全_第4頁
民族舞蹈分類大全_第5頁
資源描述:

《民族舞蹈分類大全》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民族舞蹈分類紅藝社民族舞蹈是一種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體動作語言,以日常活動抽象化為表現(xiàn)形式。亦可稱為土風舞、民俗舞蹈或國際民俗舞蹈。不同于著重表演的芭蕾舞或是制式化的運動舞蹈,土風舞源自于各國不同環(huán)境、生活及風俗,與各國的特色音樂服裝也有相互的搭配,表現(xiàn)形式十分豐富。那么民族舞蹈都包括哪些呢?紅藝社民族舞大致分類如下:漢族(代表作:七盤舞,鐸舞)藏族(代表作:牦牛舞),傣族(代表作:孔雀飛來),孔雀舞(代表作:雀之靈).苗族(代表作:蘆笙舞),回族(代表作:穆斯林),朝鮮族(代表作:扇骨),壯族(代表作:火貓舞),彝族(代表作:阿細跳月)鄂倫春族(代表作:黑熊搏斗舞)高山族(代表作:阿里山的

2、姑娘)佤族(代表作:木鼓舞)侗族(代表作:踩堂)保安族(代表作:扇子舞,斗來舞,腰刀舞)瑤族(代表作:度戒舞,夫妻跳盤王)水族(代表作:銅鼓舞、蘆笙舞)普米族(代表作:跳鍋莊)獨龍族(代表作:剽牛舞)哈尼族(代表作:白鷴舞)基諾族(代表作:大鼓舞)紅藝社盤鼓舞又稱盤舞、七盤舞。是一種古代的漢族舞蹈。在漢代,舞時將盤、鼓覆置于地上。盤、鼓數(shù)目不等,按表演者技藝高低而定。舞者有男有女,在盤、鼓上高縱輕躡,浮騰累跪,踏舞出有節(jié)奏的音響。 漢畫像磚石有十分豐富的《盤鼓舞》形象,或飛舞長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觸及鼓面拍擊,或單腿立鼓上,或正從鼓上縱身跳下。舞姿各異,優(yōu)美

3、矯健。 盤鼓舞將舞蹈與雜技巧妙地結合,體現(xiàn)了漢族傳統(tǒng)舞蹈的特殊風格。此舞傳至后世,表演形式有所變化。鐸舞,是中古早期舞蹈。用于宴享。舞者持鐸而舞。鐸,大鈴。 鐸舞指持鐸而舞,鐸是一種漢族古樂器,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 盛行于中國春秋至漢代。木鐸。鈴鐸。鐸舞。漢族古代銅制打擊樂器。多用于軍旅。其形制略近于甬鐘,但比鐘小。柄短而呈方形。體腔內有舌或無舌。有舌者可搖擊發(fā)聲。舌分銅制與木制兩種。銅舌者為金鐸,木舌者為木鐸。《左傳·襄公十四年》:“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于路’”。注:“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鐸,木舌金鈴”。鐸舞漢曲有古詞《圣人制禮樂》篇,因聲辭雜寫,已

4、難解讀。晉傅玄所作鐸舞曲《云門篇》說明了鐸舞內容以及動作和音樂節(jié)奏。鐸舞一直流傳至唐,清商樂第63曲中的《鐸舞》尚存。牦牛舞,藏語稱“雅羌”即舞牦牛,是藏族一種極古老雄健的民間舞蹈。 牦牛舞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藝術特色,深受藏民族和其他民族的青睞。康區(qū)甘孜、石渠、色達、康定等縣都有在重大宗教節(jié)日和其他節(jié)慶活動中表演牦牛舞的習俗,以祝愿吉祥歡樂,萬事如意。牦牛被稱為“高原之舟”,它是藏族人民在生產(chǎn)生活中不可須臾離開的親密伙伴。藏族祖祖輩輩吃牛肉、酥油、喝牛奶、燒牛糞,穿牛皮靴子,住牛毛帳逢,對牦牛懷著一種特殊的感情。牦牛那高大雄壯的軀體;威武、剛勁、粗擴的動作;埋頭苦干,無私奉獻的精神

5、;不畏風雪,堅韌不拔的意志,體現(xiàn)著一種令人敬佩的性格特征。更主要的,牦牛還是藏民族的圖騰,是藏民族的保護神(見圖騰崇拜)。所以藏區(qū)產(chǎn)生了牦牛舞,藏族人民世世代代喜愛跳牦牛舞。 牦牛由專門的匠師制作,雙角顯得粗壯威武,牛身用黑色牛毛編織,其造型酷似一頭活牛。表演時由兩個高大的壯漢,一人舞頭,一人舞尾。在雄壯、激越的蟒號聲、鼓聲中,翻騰奔跳,表現(xiàn)了神牛的威武,勇猛和驅逐各種邪惡的神力??兹肝枋俏覈鲎迕耖g舞中最負盛名的傳統(tǒng)表演性舞蹈,流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潞西及西雙版納、孟定、孟達、景谷、滄源等傣族聚居區(qū),其中以云南西部瑞麗市的孔雀舞(傣語為"嘎洛勇")最具代表性,相傳一千多

6、年前傣族領袖召麻栗杰數(shù)模仿孔雀的優(yōu)美姿態(tài)而學舞,后經(jīng)歷代民間藝人加工成型,流傳下來,形成孔雀舞。 以楊麗萍創(chuàng)作并表演的《雀之靈》、《雀之戀》為代表,現(xiàn)今舞蹈界流行的“孔雀舞”跳法,是吸納了傳統(tǒng)孔雀舞特色的現(xiàn)代舞蹈,與傳統(tǒng)孔雀舞在服裝、表演方式上差別較大。苗族舞之蘆笙舞主要分布在中國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別系屬于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壯傣和侗水兩個語支。廣西柳州地區(qū)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要舉行具有豐富多彩內容的盛大民族活動。 蘆笙舞是雷山縣苗族人民祭祖或節(jié)日、喜慶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于歷史原因,相當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傳,現(xiàn)尚保存蘆笙舞蹈較好的有雷山、交下

7、、巫忙、黨道、南宮、反排、番召、革東、寶貢、臺盤等地。 蘆笙舞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苗族最喜愛的民間舞。蘆笙舞基本可以分為三類,群眾性蘆笙舞,表演性蘆笙舞,風俗性蘆笙舞?;刈逦枳鳛槊褡逦璧傅囊环N,他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有著歷史的淵源,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各種文化不斷交流融合。作為舞蹈藝術的一種—西域樂舞陸續(xù)傳入中原。 元代,是回族的主要形成期,元代有專門的回回樂舞機構,由回回人掌管,這說明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