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失去的勝利--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應(yīng)用文檔-天天文庫。
1、1、隱患 李世民曾譏嘲隋煬帝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為了立開疆?dāng)U土之功,博后世美名,不惜勞民傷財,三次親征高句麗。但由于其指揮無方,最終無功而還,終致身死國滅……這也是如今為大部分人所相信的主流說法,其實事實卻并非如此?! 「呔潲悅髡f為商末箕子的后人所建,利用中國南北朝四百年混亂時期發(fā)展坐大,到隋朝建立時,已經(jīng)成為北塞僅次于突厥的第二軍事強國,西邊的邊境已經(jīng)過了遼河,“東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治下有“戶六十九萬七千”,“強兵三十余萬”,半牧半耕,高度集權(quán),是隋朝東面最強大的鄰國,有足夠的能力臣服周邊小國與諸部,直接對中原構(gòu)成了強大的威脅。而且正處于上升期
2、的高句麗具有強烈的擴張性,對中原政權(quán)向來不放在眼中,大隋立國之初兵精甲銳,高句麗照樣敢冒犯襲擾大隋,在大隋討伐南陳時頻頻挑起邊釁,侵入隋境燒殺掠奪。開皇十八年時,楊堅就忍無可忍,遣高穎率三十萬大軍東征,無奈軍糧不濟,敗于堅城之下,三十萬將士埋骨荒野,歸來者尚不到三千。此后高句麗更為驕狂,時常在邊境鬧事,成為隋朝一個很大的隱患,迫切需要一勞永逸地解決?! 《以谒逄颇觊g,突厥人力量強大,時常興起邊患,而為了能夠有效對抗突厥,必須對勾結(jié)突厥從側(cè)翼侵擾中原的高句麗進行有效打擊??梢哉f,對于隋唐年間任何一位有為的君主,大舉征遼,徹底厘清遼東邊患,都是必須要做的事,所以隋
3、煬帝征遼根本不是什么窮兵黷武,不顧百姓死活,而是勢在必行。在一些野史讕言中,說隋煬帝東征是因為高句麗態(tài)度不恭,所以才為了自己的個人顏面勞民傷財,這完全是一種對歷史的可恥歪曲。到了李世民自己登基后,他也照樣要去征討高句麗,卻無人指責(zé)他窮兵黷武。事實上,“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雖然當(dāng)代歷史學(xué)家們找了各種冠冕堂皇的借口,想要證明隋、唐對遼東半島的進攻有著各種各樣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但唐太宗說的那句“不貽后世之患!”其實已經(jīng)從本質(zhì)上說明了他和楊廣不惜勞民傷財也要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的原因----就是要將強大的潛在競爭對手打壓甚至消滅于羽翼未豐之前,防患于未然,好為本民
4、族謀求利益。 因此,雖然三征高句麗失敗是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并不能因此就認為征遼這個決策錯誤。其實當(dāng)年勝負也不過一線之間,如果隋軍取勝,楊廣將被譽為秦皇漢武這樣的雄主,隋朝的統(tǒng)治也將穩(wěn)固如山。在李唐王朝有心人的刻意推動下,歷代的人們多把隋煬帝征遼慘敗亡國,歸結(jié)為楊廣個人窮兵黷武,不顧百姓死活導(dǎo)致的罪有應(yīng)得,這無疑是一種不公正的歷史認知。當(dāng)然,楊廣征遼也未必完全不存私心。由于是非長子即位,天下不免有人議論,所以楊廣才急于開疆?dāng)U土,建立功業(yè),以塞天下人之口。如果能掃平高句麗,完成先皇未竟之業(yè),那必定天下歸心,江山永固?! ?、一征 就在這公心和私心
5、之下,612年二月,隋煬帝以高句麗國王高元不肯朝見為由,發(fā)動了對高句麗的第一次戰(zhàn)爭。此次征遼準備了兩年時間,算得上是謀定而后動。隋朝兵多將廣,士卒都是開國時的百戰(zhàn)精銳;而且軍械精良,隋軍身上的鎧甲都是楊堅在位時督造的,質(zhì)地堅實,箭矢攢射對普通士卒來說無疑是一場災(zāi)難,卻不能損大隋甲士分毫。遠征軍人數(shù)多達一百一十三萬人,分為左右兩翼,每翼十二個軍,再加上各地征發(fā)來的民壯二百余萬,可謂規(guī)??涨啊.?dāng)然,負擔(dān)也空前,這些衣衫檻褸的百姓推著獨輪車,牽著毛驢絡(luò)繹前行,沿途病累而死者甚眾。而出兵前楊廣征調(diào)了大批工匠,在山東東萊大規(guī)模造船,工匠死亡率竟高達十之三四?! ∮捎趦蓢鴩?/p>
6、力相差極大,所以出征前無人不覺穩(wěn)勝。其實隋軍也有很多的不利因素,畢竟是勞師遠征,補給困難,每運一車糧食到前線,路上竟要損耗十七車之多,這不免給國內(nèi)帶來了沉重的負擔(dān)。在長途跋涉中,士兵和民夫的士氣漸漸低落,很多部隊偷偷地將沉重的糧食扔掉,這也是后來隋軍缺糧的一個重要原因。隋軍不熟悉地形,失了地利;而靺鞨、契丹、室韋,還有遼東說不上名字來的數(shù)百個小部族,均與高句麗唇亡齒寒,所以人和隋軍也是不占地?! ‰m然有諸多困難,但隋軍此次兵力之浩大足可投鞭斷流,本應(yīng)摧枯拉朽般輕松平滅小小的高句麗,但事情壞就壞在楊廣的仁慈和好虛名上。臨出兵前,不少武將建議皇帝兵貴神速,奇兵閃擊,
7、但這個建議被群臣們在庭議中否決了。文臣們均以為大隋此番伐遼,是順合天意之舉,所以必須堂堂正正地出擊;而楊廣也喜歡陳兵百萬齊頭并進的宏偉氣勢,所以不愿意以詭道取勝。于仲文不止一次向楊廣進言,說打仗不是游山玩水,不能講排場。戰(zhàn)場上更沒有什么仁義道德可言,能擊敗敵人的戰(zhàn)術(shù)都是好戰(zhàn)術(shù),但每次都被文官們引經(jīng)據(jù)典地駁回來,說什么大禹伐有苗時是如何堂堂正正,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楊廣的夢想是成為五帝三皇這樣的千古明君,所以對武將們的正確主張根本就聽不進去?! 「氖?,為了向塞上諸部展示中原圣君的仁慈,讓四夷心悅誠服,并得到“仁君”之名,隋煬帝竟然下令行仁義之師,這等于在隋軍脖子
8、上套上了一具枷鎖。在攻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