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隋唐征高句麗探析【文獻綜述】》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畢業(yè)論文文獻綜述歷史學隋唐征高句麗探析一、前言高句麗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期東北地區(qū)存在的一個邊疆民族政權,從公元前37年建國到公元668年滅亡。高句麗問題研究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現(xiàn)在研究的熱門問題。首先,高句麗政權存在的時間較長,和歷史上諸中央王朝的關系緊密,雙向影響廣泛。從高句麗建國到其滅亡,基本都扮演了中央王朝附屬國這樣一個角色,和中央王朝時戰(zhàn)時和,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尤其是東北亞的政治格局。不但如此,在文化、生活上,高句麗可以說和中原一脈相承,無甚差異。其次,高句麗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達到了較
2、高的高度。隨著歷史界對有關高句麗史籍的深入研究和考古資料的不斷出土,高句麗文化成為吸引學者和藝術家的一個亮點,像高句麗王陵、高句麗壁畫、高句麗民俗等。還有一點應該注意,高句麗地跨現(xiàn)在的中國和朝鮮半島,中朝、中韓之間對于高句麗的歸屬問題各持己見,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對高句麗歷史作深入的研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隋唐時期的政治、對外關系以及東亞的情況;對我們處理好當下的民族關系和國家關系有著非凡的借鑒意義;尤其現(xiàn)在的朝鮮半島問題,上就可追溯到此次戰(zhàn)爭,而當時中央王朝對朝鮮格局的處理政策或可借鑒于今。二、研究動態(tài)我研究的
3、題目乃是隋唐兩代對高句麗的征伐,其主要內(nèi)容是東亞政局、戰(zhàn)爭原因、過程、影響,通過探析析其共性與異性。弄清事實是一大目標;而另一目標則是借古鑒今。談到兩代征伐高句麗的戰(zhàn)爭,不免涉及高句麗這個更大的課題。關于高句麗的史料,國內(nèi)外有著較多的文獻。3《史記》、《魏書》、《后漢書》、《三國志》、《北史》、《隋書》、《貞觀政要》、《舊唐書》、《新唐書》、《通典》、《高僧傳》、《資治通鑒》等書,都有關于高句麗的專門篇目,大抵介紹高句麗的歷史。《三國史記》(朝鮮)、《三國遺事》(朝鮮)《東國史略》(朝鮮)等史書也有紀錄,《三國史記》記錄了高句
4、麗、百濟、新羅三國主要早隋唐時期的歷史,雖然紀錄新羅史跡略多,然其中關于高句麗的記載亦不少,可以說是國內(nèi)外史籍中涉及高句麗歷史最詳實的著作;而《三國遺事》里除了涉及高句麗的相關史料外,還專門以一部分記載唐軍征高句麗的史實,可謂難得。其外,日本《竹書紀年》等史籍也有所設。諸多史書皆史實記載型素材,雖不免談及關于隋唐高句麗戰(zhàn)爭的觀點,但都沒有對它進行系統(tǒng)專門研究。若說對高句麗歷史的研究,追及不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然就這麼幾十年的研究,成果斐然。孫玉良、孫文范主編的《簡明高句麗史》可謂是一部高句麗專門史,本書從高句麗族源及族稱演變
5、說起,直到高句麗的滅亡,新羅統(tǒng)一朝鮮半島,當中分章介紹高句麗的民族、政治、制度、經(jīng)濟、文化、對外關系等全面而詳實的內(nèi)容,可以說就是對高句麗歷史的全面介紹和總結(jié),是我們了解高句麗乃至朝鮮半島、東北亞民族與歷史集大成著作。黃斌、劉厚生編寫的《高句麗史話》以小說的形式趣味地介紹從高句麗先祖到高句麗建國,最后唐滅其國的歷史。該書雖是小說,然可視為《三國演義》式的著作,其中雖有很多荒誕性的故事,但仍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對我們了解當時東北面貌大有益處。類似這種專門史還有其它。像劉子敏所著《高句麗歷史研究》;在韓國,有李玉的《高句麗民族的形成
6、與社會》,延世大學國學研究院發(fā)行的《高句麗史研究》,韓國高句麗研究會出版的《高句麗研究》,徐炳國的《高句麗帝國史》,申瀅植的《高句麗史》等,都是類似而較好的書籍。然我所論者為“隋唐對高句麗的的戰(zhàn)爭”,關于此題目,沒有專門性的著作,有的著作涉及這場戰(zhàn)爭,對戰(zhàn)爭的原因、過程、影響都有談及;還有諸多論文論及此題。國學大師金毓黻的《東北通史》之卷四——“漢族復興時代隋唐”里,比較詳細地分析了隋唐兩代征伐高句麗的原因,不同之處。隋朝征高句麗主要是其威服四夷的需要,但高句麗卻不臣而失藩國之理,故隋朝閥之;而唐帝國卻是為了“平疆”“復疆”而
7、戰(zhàn)。李治亭主編《東北通史》有用章節(jié)論及高句麗起源、社會經(jīng)濟、毋丘儉征高句麗等高句麗及中原與高句麗的附與戰(zhàn)的歷史,當中所持主要觀點,既是高句麗是中國附屬國,其逆,自然而討之。當然,對隋唐征伐高句麗的戰(zhàn)爭作較全面細致研究而成果卓越的非韓昇莫屬了,在其多本著作,諸如《東亞世界形成史論》、《海東集—古代東亞史實考論》及諸多論文都詳致地論及戰(zhàn)爭的來龍去脈,并提出很多創(chuàng)造性的觀點。關于戰(zhàn)爭的原因,有異有同。異,此不表;同,乃隋唐兩代重建秦漢已坍塌的東亞國際秩序的需要,此為根本原因。關于影響,韓昇特別強調(diào)戰(zhàn)爭之后整個東亞文化圈的發(fā)展與形成,
8、以及對現(xiàn)在朝鮮半島格局的影響。作者也是目前高句麗問題研究的前沿性代表人物。3此外,陳寅恪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也談到此次戰(zhàn)爭的原因和影響,強調(diào)其為“因成為后來數(shù)百年世局轉(zhuǎn)捩之樞紐者也”。而呂思勉著《隋唐五代史》則強調(diào)高句麗的東征西伐,破壞東亞國際關系,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