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詩經·大雅·生民》研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青海師范大學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我個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盡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的地方外,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為獲得青海師范大學或其它教育機構的學位或證書而使用過的材料。與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在論文中做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了謝意。研究生簽名:日期:青海師范大學學位論文使用授權聲明青海師范大學、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國家圖書館有權保留本人所送交學位論文的復印件和電子文檔,可以采用影印、縮印或其他復制手段保存論文。本人電子文檔的內容和紙質論文的內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內的
2、保密論文外,允許論文被查閱和借閱,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容。論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權由青海師范大學研究生部辦理。研究生簽名:導師簽名:日期2《詩經·大雅·生民》研究中文摘要《詩經·大雅·生民》是一篇關于周民族起源的神話史詩,以四言詩歌形式記述了周人始祖后稷從誕生到發(fā)明農業(yè)生產的全過程。后稷本身具有神、人疊合的二重屬性。他既是周民族的始祖,以發(fā)明農業(yè)種植的先驅而被史學家所記錄;又是歷經磨難而最終成為華夏先民崇拜的稷神,被歷代君王庶民頂禮膜拜于祭壇。本文運用文獻學、民俗文化學的理論和方法,對《生民》作一較為系統(tǒng)研究,肯定并還原其史詩的神話性特征。本文認為,此篇因其涵蓋
3、的內容廣博神秘而備受關注,從漢代起就有眾多學者對其進行校注、翻譯,歷代學者不斷通過義理和考據(jù)的手段對之進行解讀。漢代經學家對于《生民》的經注研究,是毛亨、毛萇的《毛詩》和鄭玄的《鄭箋》,基本運用故、訓、傳的三種釋詩體例,從文字音韻訓詁等方面以《禮》注《詩》,使詩篇的意義極為明確。唐代總體上《詩經》是被作為科舉取士的經學參考來解讀的,所以《生民》所難免脫離經學而闡發(fā)。宋代出現(xiàn)了一大批疑經改經的研究著作,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在其《詩集傳》中論事、釋詩和評詩,貼近詩之原意,有別于前代經學家。清代馬端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謙《詩三家集義疏》等是“詩經清學”的代表,方玉潤《詩經原始》從詩歌的角
4、度分析文義和詞義《生民》,從經學的束縛中掙扎出來,與歷來解釋之家頗顯異趣?!渡瘛纷鳛槭吩娚裨?,是后稷人生的記錄,從漢代經學的逐條分析,到清代學者詳細的字句解剖,都極力想把《生民》脫離出神話而回到歷史的真實。本文在歷代經學家注解《生民》的基礎上,試圖依據(jù)經學家們的探究,還原《生民》的神話特性,認為這首史詩中包含了周人始祖后稷關于“感生”、“棄子”和“農神”三則神話?!渡瘛愤\用詩意化語言,記載了周人部族最早的女性始祖和男性始祖,姜嫄感生和“三棄”后稷的神話傳說,并塑造了后稷具有神秘色彩的半神半人的農業(yè)始祖和周族始祖的雙重身份的形象,蘊含了周族起源的原初文化。早期周人部族是一個熱愛勞
5、動的農業(yè)部族,后稷是原古時期為周人作出農業(yè)貢獻的英雄,周人紀念他、懷念他,以求得到他的庇佑。同時,《生民》中關于后稷時代的農業(yè)生產及生活狀況的敘述,關于谷物種類、耕作技術、碾米做飯、祀神祭祖等內容,是研究周人早期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關鍵詞:《生民》,后稷,姜嫄,感生神話,棄子神話,農神神話I"Bookofpoetry·Daya·Shengmin"researchAbstract"Bookofpoetry·Daya·Shengmin"isaboutaweekofethnicoriginmythepic,withfourwordpoetryformdescribesprocessZho
6、uHouancestorfrombirthtothepresentagriculturalproduction.HouJiitselfhasdualattributesofGod,peopleofoverlapping.HeisnotonlytheancestorofZhougroups,pioneertotheinventionoffarmingbyhistoriansrecord;andaftersufferingandeventuallybecometheChineseancestorsworshipJi,iscommonprostrateoneselfinworshipat
7、thealtarofkings.Thisarticleusestheliteraturetheoriesandmethodology,folkculture,makeasystematicstudyonthe"Shengmin",affirmedandrestoreitsepicmythcharacter.Hanbyscientistsforresearchbypeople,"Maopoetry"ofMaoHeng,MaoChangandZhengXuan's"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