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經學的發(fā)展

漢代經學的發(fā)展

ID:33854242

大?。?1.50 KB

頁數:4頁

時間:2019-03-01

漢代經學的發(fā)展_第1頁
漢代經學的發(fā)展_第2頁
漢代經學的發(fā)展_第3頁
漢代經學的發(fā)展_第4頁
資源描述:

《漢代經學的發(fā)展》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漢代經學的發(fā)展——今古文經之爭【摘要】漢武帝把儒學奉為正統(tǒng)學說,這一學說的儒家典籍被定為“經”。圍繞著“經”的研究所形成的學問,稱為經學。而西東兩漢,在古今經文的認識上,各派學者有不一樣的見解,而這一文學爭辯便是史上著名的“今古文經之爭”,在這場文化爭辯中,中國的儒家文化也隨之有所影響?!娟P鍵詞】古今文經特點歷史意義(一)今古文之爭從爭執(zhí)中走向相互融合今文經是指用當時通行的字體(隸書)記錄的儒家經典,古文經是用先秦六國時流行的字體寫成的儒家經典。西漢今文學派在學術上占優(yōu)勢,漢武帝時所立的博士都屬今文派,西漢中期以后,今文經學逐漸衰微。一直處于私學地位的

2、古文經學,隨著今文經立為博士以及《孔壁古文》的出現(xiàn),向今文經學提出挑戰(zhàn),兩派的分立日漸加深。西漢末期,王莽利用劉歆提倡的古文經《周禮》作為改制的依據,提高了古文經學的地位。東漢時期,由于古文經學派兼采今文經說,今古文經學之爭也就結束了。今古文經學不只是經籍字體書寫上存在不同,而且在文字內容、篇章多寡以及學風等方面也有不同。它們之間的論爭,實際經歷了一個彼此對立、消長和融合的過程。今文經學簡單而言就是微言大義地闡發(fā)說明孔子的思想,繼承和發(fā)揚儒家學說。今文經學以《春秋》為孔子為萬世立法的“元經”,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學”。?公羊學即為《春秋公羊傳》里所闡發(fā)

3、的微言大義,主要包括大一統(tǒng)、大居正、大復仇、通三統(tǒng)、統(tǒng)三世、更化改制、興禮誅賊等。今文經學的特點,首先,在學風上,今文經學表現(xiàn)為煩瑣說經和狹隘的門戶之見;其次,在學術與政治傾向上,今文經學主張大一統(tǒng),主張獨尊儒術,帶有文化專制的色彩;此外,今文經學還以讖緯迷信附會經旨,以及神化孔子,神化皇權,迎合統(tǒng)治者的政治訴求,因而得到官方的支持,擁有官方的地位。但同時也應看到,今文經學的大一統(tǒng)思想適應了歷史發(fā)展趨勢,自有它的合理性。它的天人感應學說在當時背景下,仍不失為一種正言曲說的言說方式,劉向、谷永、蔡邕等人的奏疏,都曾借以批評時政。在今古文的論爭中,今文經學

4、也做出了一定的讓步。比如,東漢章帝時,他讓高才生授《古文尚書》、《毛詩》、《谷梁》、《左氏春秋》,皆擢高第和封爵,給事廷署。古文經學者,雖不能立于學官,但政府承認了他們在政治和學術上的合法地位。同時古經文家為了求得政治上的發(fā)言權,也往往援附于今文經學。因而東漢時期今古文學派之間互相融會,成為經學發(fā)展的一大趨勢。在漢代今古文的斗爭中,古文經學以其較強的理性精神戰(zhàn)勝了多誣妄之說的今文經學,但它同時也吸收了今文經學的不少糟粕。而無論是今文學派,還是古文學派,畢竟也還都是儒學,一樣地注重外在政治事功,較少關注思想的自由和個性的解放。在西漢后期逐漸興起的玄學思想

5、,正繼起而救當時儒學之偏弊。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在方法上有“篤守師法”與“通訓詁,舉大義”的不同。今文經的大師,對文字的訓詁和內容的解釋,常有個人的見解,與另一傳經者不同,便形成有“師法”,弟子按師法講經,稱為“守家法”,故經之傳授皆可考。古文家則特重訓詁,而經的內容,由學者細心體會,故經之傳授不可考。而漢代有名的作家也主要是堅持古文家的立場,或者較多地同情古文學派的人物,比如揚雄、班彪、班固、張衡、馬融等。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作為博學通儒的學者,他們往往沒有嚴格的古、今文學派的界限。(一)作為一種與時變化的學術,經學與自古傳承而來的儒家思想既有聯(lián)系,又

6、有區(qū)別。經學主要著眼于儒家經典的闡釋,不同的經學派別對儒家經典的解釋各有不同,但是包蘊在儒家經典中的儒家思想,作為一個客觀存在,本身不會因為闡釋者的不同而不同。這是儒家思想能夠一脈相承的根本原因。兩漢儒學與先秦儒學已有很大的不同,但這并不意味著先秦儒家的一些基本精神在兩漢蕩然無存。漢代儒學經歷了初興、昌明、隆盛和衰變四個時期。東漢后期是漢代儒學的衰變時期。這一時期學術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官方經學衰弊,先秦儒家所固有的基本精神卻得到了極大的張揚,批判意識進一步深化。這一點,無論是在黨錮風潮中,還是在社會批判思潮中都有體現(xiàn)。王符、荀悅、崔、仲長統(tǒng)等人的思

7、想不盡同于儒家,但他們將社會禍亂的根源歸之于統(tǒng)治者的昏暗不明,將治理亂世的希望寄托于明君賢臣,以及希望統(tǒng)治者尊賢使能,信忠納諫,以達到天下太平。這些觀念并未逾出儒家思想的框架。這說明這股社會批判思潮有著深刻的儒家思想的背景,它的興起固然與當時人們對經學的信仰危機有關,但這并不意味著儒家基本精神的墜失,而是恰恰相反。可以這樣說,以王符、荀悅、仲長統(tǒng)、崔為代表所興起的社會批判思潮,和黨錮諸賢對宦官的斗爭,桴鼓相應,風云激蕩,他們一個以思想為武器,一個以政治為武器,以他們的智慧、膽識,乃至生命,在中國儒學史上奏出了最強音。今古文經學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別,但是它

8、們都對中國哲學思想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正如周予同先生所指出的:“因經今文學的產生而后中國的社會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