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否定詞王力古代漢語》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否定詞古代漢語否定詞的分類副詞:不弗毋勿未否非無(不要)動詞:無(無)代詞:莫表“一般否定”的否定副詞:不(一)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老婦不聞也。(《戰(zhàn)國策·趙策四》)不問馬。(《論語·鄉(xiāng)黨》)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莊子·逍遙游》)“憂”、“惑”、“懼”、“聞”、“問”、“厚”的詞性?表“一般否定”的否定副詞:不(二)晉靈公不君。(《左傳·宣公二年》)臣實不才,又誰敢怨?(《左傳·成公三年》)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君”、“才”、“器”怎么理解?表“一般否定”的否定副詞:弗(一)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左傳·隱公元年
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戰(zhàn)國策·趙策四》)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孟子·告子上》)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左傳·隱公元年》)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禮記·學記》)表“一般否定”的否定副詞:弗(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左傳·莊公十年》)“?!痹趺蠢斫??罕見用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也。(《孟子·告子上》)“不”、“弗”用法圖示否定副詞搭配不ViVt+OVt+ON(Adj;V)弗---Vt+O(罕見)Vt+ON(Vt)表“禁令性否定”的否定副詞:毋(無);勿通常用于祈使句,表示禁止或勸阻,等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不要”或“別”。毋大毋侵小。(《左傳·襄公
3、十九年》)毋妄言,族矣。(《史記·項羽本紀》)毋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毋+Vt+(O)無無使滋蔓。(《左傳·隱公元年》)無生民心。(《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左傳·隱公元年》)無令輿師陷入君地。(《左傳·成公二年》)無欲速,無見小利。(《論語·子路》)無+V+(O)勿(一)禁令性否定:勿+Vt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wèi)靈公》)左右皆曰可殺,勿聽。(《孟子·梁惠王下》)勿+Vt+O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孟子·梁惠王上》)勿(二)一般性否定:勿+Vt齊侯欲勿許。(《左傳·襄公三年》)勿+Vt+O魯人欲勿殤童汪踦。(《禮記·檀弓下》)“毋、勿、無”用法
4、圖示否定副詞語義搭配毋禁令性否定ViVt+OVt+ON(V)勿禁令性否定---Vt+O(罕見)Vt+O未知一般性否定---Vt+O(罕見)Vt+O未知無禁令性否定ViVt+OVt+ON(Vt)將然性否定“未”表示事情沒有實現(xiàn)。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左傳·隱公元年》)宣子未出山而復。(《左傳·宣公二年》)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見牛未見羊也。(《孟子·梁惠王上》)“未”的語義重點重點一:和將來實現(xiàn)的可能性對比。什一,去關市之征,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孟子·滕文公下》)重點二:和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事情對比。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論語·先進》)“未
5、”表示委婉否定類似于“不”。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戰(zhàn)國策·齊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zhàn)國策·楚策四》)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抑亦盜跖之所樹與?是未可知也。(《孟子·滕文公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左傳·莊公十年》)已然性否定“未嘗”“未嘗”是一個凝固形式,否定過去。孟嘗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保ā稇?zhàn)國策·齊策四》)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莊子·養(yǎng)生主》)子食于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論語·述而》)否(一)語義與“然”對立,用于單詞句,等于現(xiàn)代漢語的“不”或“不是的”。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后食乎?”曰:“然。
6、”“許子必織布而后衣乎?”曰:“否。許子衣褐?!保ā睹献印る墓稀罚┬跽f,曰:“寡人愚陋,守齊國,唯恐夫抎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保ā稇?zhàn)國策·齊策四》)否(二)用在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里,表示否定?;氯暌樱粗钢娣?。(《左傳·宣公二年》)吾得見與否,在此歲也。(《左傳·襄公三十年》)現(xiàn)代漢語書面語言常用的“是否”、“能否”、“可否”等,保留了這種用法。非(匪)(一)特點:否定整個謂語。在判斷句中,否定謂語和主語的關系。(見判斷句講解)寫作“匪”的例證如:我心匪石,不可轉(zhuǎn)也。(《詩經(jīng)·邶風·柏舟》)非(匪)(二)在敘述句中,表示對某一事實的否認,往往具有撇開的
7、作用。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咧械蓝鴱U,今女畫?!保ā墩撜Z·雍也》)非曰能之,愿學焉。(《論語·先進》)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孟子·梁惠王上》)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孟子·公孫丑下》)匪來貿(mào)絲,來即我謀。(《詩經(jīng)·衛(wèi)風·氓》)非(匪)(三)在敘述句中,表示對某一事實的否認,有假設的意味,義為“若非”,“若無”。這是由“撇開”這個意味引申來的。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莊子·秋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