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自本體與對本體_中西哲學詮釋學基礎》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自本體與對本體:中西哲學的詮釋學基礎胡偉希[摘要]中西哲學的根本性差異是自本體思維與對本體思維的差異。所謂自本體的思維,是認為認知對象與認知主體無法分開,強調本體的自我呈現(xiàn)。而對本體思維則首先將存在視之為客觀實有,然后去探究這客觀實有的真實。自本體思維與對本體思維都是人的二重性存在的客觀反映。對于對本體方式來說,它重視對人的工具理性式的生存狀態(tài)的探究,而自本體則關心人作為價值理性的生存狀態(tài)的探究。由于人的工具性層面與價值性層面不僅相互補充與依存,而且會相互涵攝,因此,未來哲學的發(fā)展,要求我們同時采取自本體思維與對本體思維的方式;而所謂中西哲學的融會與貫通,是指它
2、們在各自保持自身的詮釋學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同時理解與吸收對方的詮釋學立場與傳統(tǒng)。[關鍵詞]自本體對本體中西哲學詮釋學[中圖分類號]BB[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627(2005)0300041425一、神知與人知:哲學即詮釋無論在西方還是中國,哲學都是一門起源相當古老的學問。在古希臘時代,哲學被稱為愛智之學。但是,愛智是什么意思呢?顯然,愛智不是智慧本身,愛智是追求智慧的意思。對于希臘人來說,完滿的智慧是只有神才具有的,而人只能分有神的部分智慧,或者去追求神的智慧。但人怎么知道他自己的知識是屬于神的智慧的一部分,或者如何知道他是在追求神
3、的智慧呢?這就需要對神的智慧加以解釋了。可是,這卻成為一個悖論:人要知道他的知識是否屬于神知的一部分,或者要確知他是否走在追求神知的道路上,就必須知道神知到底是什么,然而,人知又明明不等于神知,或者人從根本上說就無法把握神知。這樣,人知與神性的關系與沖突,就構成愛智之學的根本主題。而哲學從一開始產(chǎn)生,也就自然而然地與詮釋發(fā)生關聯(lián):人既然從本性上不能把握神知,但追求作者簡介:胡偉希(1948!),男,湖南長沙人,哲學博士,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攻中國哲學和中國思想史。北京100084自本體與對本體:中西哲學的詮釋學基礎5神知的沖動又非
4、使他去了解神知不可,于是,哲學的使命也就是如何通過人知去把握或言說神知。由于通過人知去把握神知并非神知本身,但人對神知的把握與理解,又非借助于人知不可,所以,人知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對神知的一種理解或詮釋。從這種意義上說,哲學即詮釋,人知(愛智慧之學)乃對神知(智慧)的理解與解釋。所以,所謂愛智之學的原意,也就是如何以人知詮釋神知。中國古代學術并沒有哲學這個詞;哲學這門學問,中國古代稱之為道學。所謂道學,顧名思義,乃關于道的學問。可是,道又是什么呢?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可見,道可以通過人言來表述,但一旦用人言表述
5、之,它卻不是原來的常道。原來的常道到底是什么?這是人的語言所無法完全表示出來的。人的語言天然就具有它無法克服的局限性;但無論如何,常道又必須借助于語言來表達。從這里看到,對于中國的道學來說,它也面臨著類似于西方古老的愛智之學那樣的矛盾。對于古希臘哲學來說,哲學意味著不斷克服人知與神知的矛盾與沖突;而對于中國哲學,哲學意味著克服言與道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我們看到,如何用人言去把握道,一直是中國哲學的母題。它不僅表現(xiàn)在道家哲學關于道與名關系的思考中,還表現(xiàn)于?易傳?和魏晉玄學關于言意之辨的討論中,乃至宋明理學的理氣之辨以及心性之辨,也都可以視為這一主題
6、的變奏與開展。問題在于:當我們說如何以人知去把握神知,或者說如何用人言去把握道的時候,首先碰到的,還不是一個方法論的問題,而是詮釋立場的問題。這就是說,當我們在決定以何種方法去把握神知或常道時,首先要解決或決定的,是我們究竟從何種立場或視角去看待神知或常道的問題。換言之,神知或常道到底是怎樣一回事呢?它究竟是獨立于人的意志以及語言,不以人的意志與語言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只有待于我們人類去客觀地考察與研究的對象呢,抑或反過來,神知或常道本來就與人知或人言密不可分?或者說,神知或常道不是客觀獨立存在的對象,它只能在我們人類的認知或語言之中呈現(xiàn);離開了認知與語言,本無所
7、謂神知與常道?看來,在這個問題上,存在著兩種思維方式與思考路向。前一種思維方式與思考問題的路向,我們在這里可以稱之為對本體的思維方式或思考路向;后一種思維方式與思考問題的路向,我們稱之為自本體的思維方式或思考路向。%這里,我們暫時將本體是什么的問題加以懸置,僅僅承認本體是有或存在。%本文關于對本體思維與自本體思維的看法,直接受到成中英先生思想的啟發(fā)。在?從真理與方法到本體與詮釋?一文中,他提出,詮釋可以是對本體之道的詮釋,也可以是自本體的理解中進行詮釋。見?本體與詮釋?(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年出版),第6頁。在其他一些文章中,他還對中國哲學的自本體
8、思維方法的特征作了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