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電影鑒賞三修改》PPT課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第三章歐洲和電影流派歐洲電影一、德國表現主義二、超現實主義三、意大利新現實主義四、法國新浪潮五、非理性主義六、政治電影七、蒙太奇德國表現主義此字原為藝術史與批評的專用語,意指不再把自然視為藝術的首要目地,以線條、形體和色彩來表現情緒與感覺作為藝術的唯一目地(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電影表現主義首先表現在繪畫中,表現主義繪畫往往摒棄那些賦予寫實主義繪畫以質感和深度感的因素,如細膩的明暗陰影與色彩。表現主義畫家經常使用大塊的明亮的、非寫實的灰暗色彩、卡通似的線條輪廓;人的臉龐時不時變成青灰的綠色;人體也可能被拉長
2、,面部表情則古怪而痛苦不堪。建筑物或下陷或歪斜,并有意使地面陡峭傾斜以對抗傳統的透視法。另一個在布景和表演上更為直接地表現出表現主義風格模式的是表現主義戲劇。它們的布景與表現主義繪畫很相似,常以大色塊的沒有陰影的色彩為背景,表演則與繪畫一樣扭曲變形。演員們狂喊、尖叫,做著夸張的姿勢,以舞蹈的姿態(tài)穿行于風格化的布景之中。目的是以最為直接而且盡可能走極端的方式表達情感。表現主義電影表現主義電影表現主義電影定義表現主義電影則發(fā)源于1920年的德國,此種電影中的演員、物體與布景設計都用來傳達情緒與心理狀態(tài),不重視原來的物象意義。
3、《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1919)即以運用這種手法而聞名。之后德國表現主義的風格影響到默片時代的一些好萊塢電影與1940年代的黑色電影,其它如希區(qū)考克與奧森.威爾斯亦受表現主義的影響。表現主義電影這部電影的真正導演是三個“狂飆社”表現派畫家,即布景師赫爾曼.伐爾姆、華爾特.羅利希和華爾特.雷曼。德國表現主義電影主要與其場面調度有關。對于單鏡頭之平面構圖的強調簡直到了一種非同尋常的程度。在表現主義的電影中,與人物形象相關的表現性往往延展到場面調度的每一個層面。對于表現主義電影的描述常會提及作為一種“表演”或融合在演員動作中
4、的布景。在表現主義電影中,不但布景起著幾乎如同一個有生命的元素般的功能,而且演員的身體也成為了一個視覺元素。在實際創(chuàng)作中,這種把布景、人物動作、服裝和燈光融合成一個完美構圖的情況只能是間斷出現的,因為一部劇情電影不是如繪畫或版畫那樣的平面藝術。情節(jié)必須向前發(fā)展,當演員變化移動時構圖也會被打破。因此在表現主義電影中,動作的發(fā)生和進行常常是偶發(fā)隨性的,而當場面調度的元素在短暫間結合成為令人驚艷的構圖時,情節(jié)也會暫時中斷或減緩。與法國印象派一樣,表現主義電影工作者,偏好那些符合其風格特色的特定敘事形態(tài)。表現主義電影經常采用以過
5、去時間或異國風光為背景的故事,或是與幻想或驚駭有關的元素——這些都是德國20年代一直流行的類型。為了與這種強化過去時代和幻想事件的取向相應,許多表現主義電影都在一個大的敘事框架中結構故事或嵌入一個自我獨立的故事(此即“戲中戲”)。藝術主張超現實主義探究此派別的理論根據是受到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影響,致力于發(fā)現人類的潛意識心理。因此主張放棄邏輯、有序的經驗記憶為基礎的現實形象,而呈現人的深層心理中的形象世界,嘗試將現實觀念與本能、潛意識與夢的經驗相融合。(surrealism)超現實主義電影超現實主義文藝思潮的出現,反映了第
6、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歐洲資產階級青年一代對現實的恐懼心理和狂亂不安的精神狀態(tài)。超現實主義電影超現實主義電影把文學上的超現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運用于電影創(chuàng)作的電影流派。承襲了這一創(chuàng)作主張的倡導者安德烈-布菜東的原則,強調無理性行為的真實性、夢境的重要意義、不協調的形象對列的情緒力量和對個人快感的執(zhí)著追求。一度成為二十年代法國先鋒派電影的主要傾向。通常認為,杜拉克的《貝殼和僧侶》是第一部超現實主義影片,但更受到重視的則是路易斯.布努艾爾的《一條安達魯狗》和《黃金時代》,前者是一個精神困頓的流浪漢的一連串夢境,后者則是對性欲和愛情的一次
7、弗洛伊德主義的分析。性欲和高潮,暴力和瀆神,以及怪異幽默,是超現實主義電影用來與傳統電影形式抗衡的題材。影片真正的目的是希望用自由的電影形式,來激發(fā)觀眾潛在心底最深處的沖動。布努艾爾曾宣稱《一條安達魯狗》是“向謀殺熱情地呼喚”。藝術主張超現實主義電影希區(qū)柯克的一系列影片:《愛德華大夫》(1945年)、《眩暈》f1958年)、《西北偏北》(1959年)、《精神變態(tài)者》(1962年)和《群鳥》f1963年)。馬克斯三兄弟的狂亂喜劇片。塞繆爾-富勒、約瑟夫-馮.斯登堡等人的一些影片。都成了闡明超現實主義在故事片中的影響的典型例
8、證。電影推薦超現實主義電影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新現實主義是反法西斯抵抗運動的產物,它反映了進步的電影工作者致力于民主改革的要求。一般從1945年R.羅西里尼拍出《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算起,淵源還可追溯到19世紀末的意大利真實主義文學。新現實主義追求的是生活真實,要求表現意大利人民飽經戰(zhàn)爭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難,譴責社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