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1、李政道(WIKIPEDIA):1926年生于上海,獲獎時為中華民國國籍,1962年加入美國國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1歲2、楊振寧(GettyImages):1922年生于安徽,獲獎時為中華民國國籍,1964年加入美國國籍,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35歲.3、丁肇中(AFPPHOTO):1936年生于美國,祖籍山東日照,在臺灣讀完中學和大學,1976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年40歲4、李遠哲(GettyImages):1936年生于臺灣,在臺灣讀完中學和大學,1
2、986年獲諾貝爾獲化學獎,時年50歲6、朱棣文(GettyImages):1948年生于美國,美籍華人,1997年獲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49歲7、崔琦:1939年生于河南,美籍華人,1998年獲諾貝爾獲物理學獎,時年59歲8、高行健(GettyImages):1940年生于江西,在大陸讀完中學和大學,獲獎的同年加入法國籍,2000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時年60歲9、錢永?。℅ettyImages):1952年生于美國,美籍華人,2008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時年56歲10、高錕(AFPPHOTO):1933年生
3、于上海,美籍華人,2009年獲得諾貝物理學獎,時年76歲學習目標1.了解“格物致知”的內(nèi)在含義以及普遍的現(xiàn)實意義。2.學習舉例論證、道理論證的方法。3.培養(yǎng)“格物致知”精神,從實踐中探求真知。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國。三個月后隨父母回到中國。1956年到美國密執(zhí)安大學學習,1960年獲得科學碩士學位,1962年獲得(物理學)哲學博士學位。作者簡介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內(nèi)瓦歐州核研究中心從事原子彈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國,擔任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4、講師,第二年提升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為物理學教授。1976年因在電磁力探索上發(fā)現(xiàn)J/4粒子獲諾貝爾物理學獎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任職。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yè)極為關心。是中國科技大學客做教授。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這位最具實驗力,最善于觀察現(xiàn)象的實驗物理學家以樸實而誠摯的語言發(fā)表了精彩的演講,他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進行了反思,誠懇地呼吁我們應該具有“格物致知精神”,要通過不斷實踐和體驗去探求知識與真理。演講背景介紹檢
5、查預習解釋下列詞語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齊家:抽象:彷徨:一帆風順:袖手旁觀:推究事物的道理。求知,得到知識。端正心思。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整齊家政。不能具體經(jīng)驗到的,籠統(tǒng)的;空洞的。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猶豫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請按照“提——分——解”的結構給全文劃分層次并歸納意思。第一部分(1段):提出問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第二部分(2~12段):分析問題。指出傳統(tǒng)教育的弊病,論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第三部分:(13)解決問題。強調(diào)
6、我們需要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的意義并對我們這一代提出希望。第二部分(2~12段):分析問題。第一層(2~5段):分析中國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的社會根源。舉例王陽明的格物是格已,這種觀點不能適用于現(xiàn)在的世界。第二層(6~10段):分析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第三層(11~12段):分析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研討課文一、課文論述的話題是什么?二、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三、“格物致知”在《大學》里早已提到,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傳揚?為什么?四、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
7、進行實驗?五、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為什么?六、格物致知精神僅僅應用于自然科學研究嗎?七、那么怎樣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研討課文一、課文論述的話題是什么?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二、作者的觀點是怎樣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實驗三、“格物致知”在《大學》里早已提到,這種精神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傳揚?為什么?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自然科學的實驗精神。原因是: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
8、度”,埋沒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以王陽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為例。(事實論證)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四、實驗精神(“格物致知”精神)為什么很重要?應該怎樣進行實驗?1.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2.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實驗的方法你能舉一些例子嗎?五、既然實驗精神如此重要,當今的中國學生是否很重視它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