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王小巖:評《唐宋文學探微》》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王小巖:評《唐宋文學探微》《唐宋文學探微》是張學松、趙永建、彭潔瑩、鄧建等以位先生的論文合集,全書并非建立在一個屮心選題之下的集體書寫,而是表現(xiàn)了四位子者各自的學術興趣,正如王兆鵬先生的《序》所評價該書是“對唐宋文學的散點透視,關涉較廣,舉凡作家的生平行事少文學思想、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與動因、作品徳內容主旨和藝術特色以及作品徳傳播接受等等,均有涉足,顯示出扎實的學術功力、開闊的學術視野與廣泛的學術興趣;同時內容又相對集中、自成板塊二這樣一本學術著作,避開龐大的論苦體系,而系之以個人的學術心得,所傳遞給其讀者的不僅是該書的學術成果,還當有對當下學術研究的一?些思考。學術研究的選題是
2、每位研究者進入其研究環(huán)境前面對的首要問題,當下學術研究選題與二十世紀前半葉最大不同,人概就是選題已經脫離了研究者的個人興趣。老一輩學人之科研是樂趣的一部分,當下學人Z科研則是學術體制的一部分。一位當下的研究者,其科研選題首先關心的是該選題的宏觀架構與科研立項等學科與現(xiàn)實方血的問題,而対自己所感興味的話題往往割愛。所以,當下很多研究者再也無法找到研究過程的樂趣,而當這種研究的樂趣在文學學科領域也逐漸消失吋,就尤其值得我們的反思:學術選題是否應該建立在個人興趣Z基礎上?《唐宋文學探微》一書的四位學者,都在各口學術興趣的領域內徜徉:彭潔瑩先生的歌妓詞和仇遠詞研究;鄧建先住的柳永詞傳
3、播研究;趙永建先生對盧照鄰、口居易詩歌、尤其《琵琶行》等名作的深刻讀解;張學松先生的唐詩研究,從盛唐風骨到晚唐之動蕩均有涉獵,其所涉獵者,有集屮成一板塊者,如《秦婦吟》系列;也有貌似蜻蜓點水的精要論文,如李商隱詠物詩的研究、農民起義背景下的晚唐詩人研究等等,這些單篇的論文雖然未架構其宏觀的學科論述,但是所表現(xiàn)出的研究者的問題意識卻是相當明確的。近年來,文學學科的研究經常被批評為缺少問題意識,但是,問題意識如何確立,則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在我看來,問題意識的確立,首先伴隨的是學者的學術興趣,倘若一個學者只是為某種學術體制服務,其學術興趣被學術體制所泯滅,其問題意識自然也就
4、淡薄,其研究當然缺少個性;而學術研究的個性化的缺失,則是文學學科研究最需警惕的。其次,腳踏實地的具體研究的重要性。去年,蔣寅先生發(fā)表了《古典文學研究三“執(zhí),'》,其中第標簽:學習方法類別:讀I弭寸間《唐宋文學探微》不僅是四位學者多年研究成果的匯集,更重要的是,正如書名“探微匸字之義,該書是四位學者具體研究的匯集。在白屈易研究中,單就一首《琵琶行》,趙永建先生不僅對詩人創(chuàng)作動因、心態(tài)等給予專門分析,且專門就具體的音樂在詩歌中所具備的功能進行分析:“對于《琵琶行》而言,音樂的作用是異乎尋常的。音樂,是溝通人物心靈、促進彼此感情交融和發(fā)展的媒介;是主人公訴說自己不幸遭遇、抗爭社會不
5、公的手段,更是人生美好時光的象征。“(《媒介?象征?催化劑——〈琵琶行〉音樂功能論》)這樣一種具體細微的文本分析,不僅成一家言,更讓讀者能夠順著批評家的思路更深刻地體會原作的藝術價值。再如張學松先生的韋莊系列研究,他從《乂玄集?序》中“清詞麗句叩LI字之義的辨析入手,進而探討韋莊的文學思想,通過対“清麗"義項的細致梳理,作者提出“清麗”作為“賦頌歌詩”的基木特征,就是指它的審美特征;基于這一視角,作者對韋莊輕功利、重審美的文學思想給出獨特的解釋,分析得出這一思想“遠紹魏晉宋齊梁陳,近承人歷以及晚唐李商隱司空圖,沿著其非功利主義的文學思想-?脈發(fā)展而來的”。(《〈又玄集?序〉“
6、清詞麗句”義辨——兼論韋莊的文學想想》)再如彭潔瑩先生對歌妓詞的文本分析、仇遠的個案分析,都是腳踏實地的貝體研究,這些研究穩(wěn)重厚實,勢必為進一步的宋詞解讀提供支撐的平臺。再次,嘗試從多個角度來研究文學。王兆鵬先生在《序》屮已經評價《唐宋文學探微》:“學問之事,務求創(chuàng)新。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新材料,應用新方法,開拓新領域。即使TI寸難以覓得新材料,也應盡量整合現(xiàn)冇的研究資源或者轉換研究視角,尋找新的突破點。木帖的四位作者,不但對傳統(tǒng)的治學思路駕輕就熟,而且都具有明確的創(chuàng)新意識,能將傳統(tǒng)研究方法與新穎的切入視介相結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唐宋文學探微》一帖中,鄧建先生從傳播接受面向研究
7、宋詞尤為獨特。在上個世紀最后十年,伴隨著接受美學在國內的影響加大,一些學者嘗試用這一理論來探討、分析木土文學在讀者屮閱讀視野及閱讀期待。但是,這一理論更強調讀者的閱讀功能,鄧建先生的研究在此基礎上,又強調了文本傳播功能,如詞集的編輯與流傳,繼而在雙重線索卜?描述、探討柳永詞,在更為廣闊的文化背景屮凸現(xiàn)出柳永詞的影響。而這i研究視角,正如王兆鵬先生所言「'可供開拓的空間還很人,值得深入探討。”再如趙永建先生用馬斯洛心理學理論分析白居易的“曲江悄結”和“巔峰體驗S張學松先生跨文體分析《秦婦吟》,指出其小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