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詩歌鑒賞設題角度及備考指導》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詩歌鑒賞設題角度及備考指導2005年高考詩歌鑒賞題的考查可謂異彩紛呈,準確的煉字,妙用的技巧,經(jīng)典的意象,豐富的情感既展示了我國古典文化的風采,又考察了考生美學層面上的鑒賞能力。古詩鑒賞,動乎心,發(fā)于情,培養(yǎng)詩的感覺與悟性是根本。當然從熟悉高考命題者設題的角度,掌握必要的答題技巧肯定可以為考生的答題錦上添花。角度一:理解、賞析關鍵字詞這里有兩種題型:一是對詩歌中的關鍵字詞進行賞析,如上海卷要求對李白“遙看瀑布掛前川”中的“掛”字加以賞析,天津卷要求對南宋汪元量的“北望煙云不盡頭”中的”望”字加以賞析;二是對流
2、傳下來的不同版本中的關鍵字詞進行區(qū)別分析,如福建卷。[典型例題](福建卷)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與夏十二登岳陽樓李白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云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涼風起,吹人舞袖回。[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陽而作此詩。詩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么?[解題思路]本題是一道開放題,重點考查對關鍵詞的鑒賞?!把阋钚娜ァ边\用了擬人手法,寫大雁懂得人情,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含蓄地表達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
3、心情,并與下句君山有意“銜好月來”形成對仗,互相映襯,從而使形象更生動活潑,情趣盎然。而后者只是寫雁兒冷漠地離別秋江飛去,缺乏感情色彩,遠不如前者的擬人化手法更能表達作者的心境。[備考指導]古代詩歌的語言是最凝煉的,往往一詞一句就能生動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內容。鑒賞時應聯(lián)系全詩的主旨,從遣詞、造句、修辭等不同方面仔細揣摩、推敲,理解作者煉字煉意的技巧。其次,要學會根據(jù)語境推斷詞性、詞義的方法,并特別注意古今異義和詞類活用等情況。另外,古人評詩有“詩眼”一說。所謂詩眼,是指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練傳
4、神的一個字,也可以是體現(xiàn)全詩主旨的精彩語句。抓住了詩眼來分析,我們就能看清這首詩的情感世界。如何判斷詩眼之所在呢?一般來說,詩眼即為全詩的后兩句,因為詩人通常都是先寫景后抒情,最后兩句往往才是詩歌的主旨所在。另外,詩眼以表現(xiàn)力強的動詞和形容詞居多。角度二:概括語言特點[典型例題](全國卷II)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注]冬至: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jié)日。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解題思路]白居易的詩的語言
5、風格,同學們平時應已有所了解。據(jù)傳白居易每次詩寫成后都要讀給鄰居家的老奶奶聽。另外,高中《語文》(人教社版)第五冊《唐詩簡介》中有“在藝術表現(xiàn)上,白居易主張詩要寫得通俗易懂”的話。答案:樸實無華。[備考指導]多了解,多記憶。常見的語言風格有:王維的清新典雅,李白的豪放飄逸,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樸實無華,蘇軾的豪邁曠達,陸游的悲壯憂憤,李清照的柔婉雋永,辛棄疾的雄渾悲慨。此外,下面五個適應范圍較廣的詞語也是概括詩歌語言特點時常用的。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別致,生動形象。如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6、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等詩句。質樸:這類語言常見于敘事、抒情詩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語言的華美,而是用明白如話的語言直接敘述,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孟郊“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一句,杜甫的《三吏》《三別》皆是此類語言的典范。綺麗:其特點是用華麗的詞藻、多變的修辭、神奇的想像進行細膩生動的描繪。如雍陶的《題君山》一詩"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用筆就是濃墨重彩。雋永:這類語言的風格是意在言外,用含蓄委婉的語言將要表達的意思寄寓其中,讓讀者品味。如杜牧的《泊秦淮
7、》“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就是此類。簡練:其特點是語言簡潔、凝練,注重煉字、煉句。如賈島詩最明顯的風格就是簡練。角度三:理解、賞析一句詩從這個角度命題,一般也分為兩類:一是對整句詩內容的理解,如山東卷;二是要求從整首詩中找出能夠體現(xiàn)題目要求的一句詩,如江蘇卷要求從李益《竹窗聞風寄苗發(fā)司空曙》中找出可以使人聯(lián)想到“知音”的故事的一句詩。[典型例題](山東卷)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江陰浮遠堂戴復古橫岡下瞰大江流,浮遠堂前萬里愁。最苦無山遮望眼,淮南極目盡神州。
8、[注]戴復古,字式之,號石屏,南宋后期詩人。前人認為,“最苦無山遮望眼”在本詩中最具表現(xiàn)力,你對此有何看法?請作簡要分析。[解題思路]這首詩寫作者登江陰浮遠堂遙望中原時,因國土淪陷而產(chǎn)生的憂愁和痛苦,“最苦無山遮望眼”一句對此表現(xiàn)得最為強烈和集中。該句一反常人登高時希望極目遠望的慣常心理,在寫法上別出蹊徑,通過對詩人望之則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的描寫,充分表達了國恥不報、國土不歸的極度悲憤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