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醫(yī)治療妊娠劇吐.ppt》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中醫(yī)治療妊娠劇吐生殖內分泌科周海燕妊娠劇吐是發(fā)生于妊娠早期至16周之間、以惡心嘔吐頻繁為重要癥狀的一組癥候群,多見于年輕初孕婦,停經6周左右出現早孕反應,逐漸加重直至頻繁嘔吐不能進食,嘔吐物中有膽汁或咖啡樣物質。一、概念(一).中藥穴位貼敷(二).穴位注射(三).飲食療法二、中醫(yī)治療方法1.定義:穴位貼敷療法,是以中醫(yī)經絡學說為理論依據,把藥物研制成軟膏,再直接貼敷穴位,用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無創(chuàng)無痛的穴位療法。2.藥效原理:貼敷藥物直接作用于體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血管擴張,血液循環(huán)加速,改善周圍組織
2、營養(yǎng)的作用。還可使藥物透過皮毛腠理由表入里,通過經絡的貫通運行,聯(lián)絡臟腑,溝通表里,發(fā)揮較強的藥效作用。(一)中藥穴位貼敷3.穴位選定(一)中藥穴位貼敷中脘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主治:胃脘痛,嘔吐,反胃,水腫,納差。配內關治療胃病。下脘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2寸。主治:胃痛,腹脹,嘔吐,反胃,腸鳴,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等。天樞位置:中腹部,肚臍兩側2寸處。主治:便秘、腹脹、腹瀉、臍周圍痛、腹水、腸麻痹、消化不良、惡心想吐等癥。內關位置: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
3、腱之間。主治:胃痛、嘔吐等。足三里位置:位置: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主治:保健穴,作用于多系統(tǒng),主治脾胃虛。三陰交位置: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后方。主治:健脾和胃、治療腹痛腹瀉,水腫。4.方法:將健脾固元膏擠黃豆大小于穴位貼上,貼至指點穴位處后,配合穴位按摩,拇、食指循經按壓腧穴,每穴半分鐘,4小時后取下敷貼。5.注意事項:妊娠劇吐的患者,除腹部天樞穴外,其余穴位均可按揉。(一)中藥穴位貼敷(一).中藥穴位貼敷(二).穴位注射(三).飲食療法二、中醫(yī)治療方法1.定
4、義:穴位注射療法,針刺療法之一。即水針療法。“水針”又稱“穴位注射”,是選用中西藥物注入有關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2.作用原理:它可將針刺刺激和藥物的性能及對穴位的滲透作用相結合,發(fā)揮其綜合效應,故對某些疾病有特殊的療效。(二)穴位注射3.方法:取5ml注射器,抽吸維生素B6溶液2ml。取一側內關穴(避開血管),碘伏棉簽消毒后刺入,上下提拉刺激穴位10—15下后注入藥物1ml。拔針后,壓棉球,按揉使藥物吸收(二)穴位注射4.注意事項(1)治療時應對患者說明治療特點和注射后的正常反應。如注射后局部可
5、能有酸脹感、48小時內局部有輕度不適,有時持續(xù)時間較長,但一般不超過1日。(2)嚴格消毒,防止感染,如注射后局部紅腫、發(fā)熱等,應及時處理。(3)注意藥物的配伍禁忌、有效期,藥液有無沉淀變質等情況。凡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如青霉素、鏈霉素、普魯卡因等,必須先做皮試,陽性反應者不可應用。副作用較強的藥物,使用亦當謹慎。(4)一般藥液不宜注入關節(jié)腔、脊髓腔和血管內,否則會導致不良后果。此外,應注意避開神經干,以免損傷神經。(5)孕婦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陰交、合谷等,不宜用穴位注射法,以免引起流產。年老、體弱
6、者,選穴宜少,藥液劑量應酌減。(二)穴位注射(一).中藥穴位貼敷(二).穴位注射(三).飲食療法二、中醫(yī)治療方法生姜烏梅飲功效:和胃止嘔,生津止渴,適用于肝胃不和之妊娠嘔吐。配料:烏梅肉、生姜各10克,紅糖適量。制作:將烏梅肉、生姜、紅糖加水200克煎湯。用法:每次服100克,每日2次。姜汁牛奶功效:益胃,降逆,止嘔。配料:鮮牛奶200克,生姜汁10克,白糖20克。制作:將鮮牛奶、生姜汁、白糖混勻,煮沸后即可。用法:溫熱服,每日2次。(三)飲食療法姜汁炒糯米功效:補中益氣。配料:糯米250克,生姜汁3
7、匙。制作:炒鍋放在文火上倒入糯米、生姜汁同炒、炒到糯米爆破,研成粉即成。用法:每次1湯匙,每日2次,開水調服。5—7次有效。謝謝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