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米難炊為哪般.doc

有米難炊為哪般.doc

ID:51377564

大?。?4.00 KB

頁數(shù):4頁

時間:2020-03-22

有米難炊為哪般.doc_第1頁
有米難炊為哪般.doc_第2頁
有米難炊為哪般.doc_第3頁
有米難炊為哪般.doc_第4頁
資源描述:

《有米難炊為哪般.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有米難炊為哪般潘秀云常聽老師們感嘆,平時教育教學中好像也常有些感受和想法,可是一提筆寫作,就陷入“提筆已忘言”的尷尬境地。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姑且稱之為“有米難炊”。有米難炊為哪般呢?細究起來,原因大概有三。一、筆記研究,習慣沒有寫教育教學文稿,與通常的文學創(chuàng)作有所不同,這是需要占有大量文獻資料、事實材料、個體經(jīng)驗等并以之為依據(jù)的寫作。不占有材料,就不具備事實說服力;不擁有事實案例,就難有評價話語權(quán);缺乏個體獨特的教學經(jīng)驗和經(jīng)歷,文章就會泛泛而談,難以感染人。早些年,我學寫教育文稿時,研究過一些大家的寫稿經(jīng)驗,也品讀了他們的寫作經(jīng)驗之談。記得周一貫先生介紹

2、過的做法,他用最笨的法子做資料摘錄,走在上班的路途上思考構(gòu)思自己的文稿等。還記得張慶先生做教研員時給自己立下的的規(guī)矩:每月寫稿4篇,如果沒有完成,要想辦法補上。他堅持30多年,寫出了七八百篇文稿。如此成為語文教育專家,也就不足為怪了。而我現(xiàn)在如果說有一丁點成績的話,就是學習了諸多前輩的做法。在讀書時,每有意會,我通常會用筆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一點意見、一絲感慨等,日后再翻閱時,就可以沿著這些信息獲得思考的線索,論文的題目就有了。蘇霍姆林斯基提醒我們,校長、老師要備一個日記本,隨時記下我們工作中的有關問題、心得等。我認為,這種好習慣實在重要。西方有句諺語:行動

3、的人最接近上帝。任何偉大的想法,都要靠是微小的切實行動來實現(xiàn),寫教育文稿何嘗不是這樣?二、資料不多,理論瞎湊前面說過,寫教育教學文稿,需要占有豐富的事實材料和文獻資料,同時也需要鮮活的感性教育經(jīng)驗。但僅憑點滴感覺和想法,就想寫成一篇文章,是遠遠不夠的。如同用米做飯,僅有三粒米如何做一鍋香噴噴的米飯呢?米粒太少,充其量只能熬一鍋一眼見底的清水粥。所以,你必須了解:我的這個想法還算新鮮嗎?別人對此有哪些不同的見解和認識?理論上又有哪些界定和評說?.......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閱讀。這時候,要把心沉下來,先進入資料收集環(huán)節(jié),復印、網(wǎng)絡搜索、文獻摘

4、錄等是最基本的要求,然后還要進行篩選、比較、剔除等。王崧舟老師在介紹“文本細讀”這個專題時,就非常準確詳實地為我們列舉了好幾位專家學者對“文本細讀”的獨特解讀,根據(jù)他的原文,這里羅列幾條。1.什么是文本細讀?用朱光潛先生的話來說,就是“慢慢走,欣賞啊”。這是一句美學名言,大家很熟,我覺得把這個“走”字換成“讀”字,就是“慢慢讀,欣賞啊”。2.用譚學純先生的話來說,就是“穿行在多重話語之間”。3.用呂叔湘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4.用王尚文先生的話來說,就是“傾聽文本發(fā)出的細微聲響”。.......這就是大家文章學識淵博、事理灼灼的緣故。

5、這種厚實豐盈,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而是以大量的閱讀、專題研究為基礎。這樣,寫作時不就得心應手了嗎?三、語言表達,尚欠功夫我們知道,再宏偉的建筑都是由一磚一瓦建成的,再美妙的教育智慧都需要借助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許多老師平時說起來感覺條理清楚、有根有據(jù),但寫成教育文稿后,往往又不甚滿意,情況有二:一是覺得這樣的文章缺乏新意,難以打動讀者和編輯;二是覺得想的和寫出來的意思相去甚遠,眼高手低,這是客觀存在的。說到底,這是真的“有米難炊”了。人們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請注意,這里說的是“巧婦”,何為巧婦?“為炊”還是要有點功夫的,要用適當?shù)幕稹爸蟆?、“米水調(diào)和”,

6、至于要做香噴噴的八寶飯、風味特別的蓋澆飯,那要下的功夫更多;理、配、炒、調(diào)等,差一點都不成。說到底,寫教育文稿,還需要文字表達的真功夫。因為,教育教學是藝術(shù),也是科學,一定程度上的精確還是需要的。怎么修煉語言的功夫?別無他法,多讀多寫多改。讀呢,是多讀名師大家的文稿,多積累,厚積而廣納,腹有詩書氣自華。寫是多作,下筆忘言的情境,往往是作者想在寫作中一蹴而就,這當然是很難的。改是修改,好文章是需要反復修改的。文章大家,哪個不是用心細改的呢?這樣,還愁寫不出滿意的教學文稿嗎?經(jīng)年累月的寫作,積累了點皮毛經(jīng)驗,寫出來與大家分享,見笑于大方之家。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quán)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quán)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