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放線菌屬與諾卡菌屬33616.ppt》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第十四章放線菌屬與諾卡菌屬放線菌是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大多數不致病。分為不含分枝菌酸的放線菌屬和含分枝菌酸的諾卡菌屬等兩大類。放線菌是引起人放線菌病的病原菌,包括衣氏放線菌、內氏放線菌、粘液放線菌、齲齒放線菌及丙酸蛛網菌等5種。其中衣氏放線菌最為多見。一、臨床意義放線菌屬于正常菌群。在機體抵抗力減弱、口腔衛(wèi)生不良、拔牙或外傷時引起內源性感染,導致軟組織的化膿性炎癥。若無繼發(fā)感染則大多呈慢性無痛性過程,并常伴有多發(fā)性瘺管形成,排出黃色硫磺樣顆粒,此即為放線菌病。最為常見的是面頸部感染,約占患者的60%。二、微生物特性1.形態(tài)結構放線菌以裂殖方式繁
2、殖,常形成分枝狀無隔營養(yǎng)菌絲,但不形成空中菌絲,有時斷裂成短桿狀或球狀,G+無芽胞、莢膜和鞭毛。在膿汁標本中可見到分枝纏繞的小菌落,即硫磺樣顆粒。制成壓片或組織切片,鏡下觀察發(fā)現顆粒呈菊花狀,由中央和周圍兩部分構成,中央為G+的絲狀體,周圍為粗大的G-棒狀體,呈放線狀排列。2.培養(yǎng)特性培養(yǎng)較困難,厭氧或微需氧,初次分離加5%C02可促進其生長。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或淡黃色粗糙而不規(guī)則不溶血的菌落,在牛心腦浸液瓊脂培養(yǎng)基上,經37℃厭氧培養(yǎng)18~24h的微菌落有助于鑒定放線菌。顯微鏡觀察可見菌落由長度不等的蛛網狀菌絲所構成,稱蛛網狀菌落。3.生
3、化反應過氧化氫酶試驗陰性。衣氏放線菌分解葡萄糖、木糖、棉子糖、甘露糖和甘露醇產酸不產氣,不水解淀粉。能將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80%陽性)。四、微生物學檢驗1.標本采集患者局部病灶、竇腔、瘺管的膿汁,痰液或活檢組織。首先在標本中仔細尋找有無“硫磺顆?!庇^察鑒定。2.分離培養(yǎng)將標本(硫磺樣顆粒)以無菌操作搗碎,接種于葡萄糖肉湯,在含5%CO237℃的厭氧培養(yǎng)18~24h觀察菌落,生化反應鑒定。第二節(jié)諾卡菌屬諾卡菌屬是廣泛分布于土壤中的需氧性放線菌。多數為腐物寄生性的非病原菌。分為星形諾卡菌、短鏈諾卡菌、鼻疽諾卡菌、肉色諾卡菌、巴西諾卡菌、越橘諾
4、卡菌、豚鼠耳炎諾卡菌、南非諾卡菌、苦味諾卡菌等9種。引起人類疾病主要為星形諾卡菌和巴西諾卡菌。星形諾卡菌主要通過呼吸道引起人的原發(fā)性、化膿性肺部感染,可出現肺結核的癥狀。肺部病灶可轉移到皮下組織,形成膿腫、潰瘍和多發(fā)性瘺管,也可擴散到其他器官,如引起腦膿腫、腹膜炎等。表現為化膿性肉芽腫樣改變,在感染的組織內及膿汁內也有類似“硫磺樣顆?!保实S色、紅色或黑色,稱色素顆粒。巴西諾卡菌可因侵入皮下組織,引起慢性化膿性肉芽腫,表現為腫脹、膿腫及多發(fā)性瘺管,好發(fā)于腿部,稱為足分枝菌病。三、微生物特性1.形態(tài)結構G+桿菌,有細長的分枝菌絲,形態(tài)與放線菌
5、相似,但菌絲末端不膨大。色素小顆粒壓碎染色鏡檢,可見顆粒呈菊花狀,菌絲末端不膨大,中心部位為G+,邊緣的流蘇樣棒狀體為G-。2.培養(yǎng)特性為專性需氧菌。在普通培養(yǎng)基或沙氏瓊脂培養(yǎng)基中可緩慢生長,菌落大小不等,表面有皺褶,顆粒狀;不同種類可產生不同色素,如橙紅、粉紅、黃、黃綠、紫以及其他顏色。星形諾卡菌菌落表面無白色菌絲;巴西諾卡菌菌落表面有白色菌絲生長。3.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1)分離培養(yǎng):標本接種血瓊脂培養(yǎng)基置37℃培養(yǎng)。因星形諾卡菌在45℃時生長,故溫度可有初步鑒別意義。(2)鑒定:培養(yǎng)24—48h后有小菌落緩慢出現,淡黃色粗顆粒樣,邊緣陷入培
6、養(yǎng)基中,表面干燥,白色或淡黃色。時間延長則菌落皺折、堆疊如皮革樣,表面有天鵝絨樣氣中菌絲體,涂片染色為有G+纖細分枝菌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