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讓語文課堂返璞歸真“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告訴我們的教育真諦。我認為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就是應該追求真實。真實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交流、共同發(fā)展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是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在新課改的指引下,語文課堂教學顯得越來越生動,越來越有內涵。但是,也有一些教師在實行新課改的過程中走入了誤區(qū),使課堂變得華而不實。通過自己的實踐和思考,我認為語文課堂應該還它真實面貌,以下從三個方面來談談:一、追求簡約布魯納認為:任何學科的內容,都可以用更為經(jīng)濟、富有活力的簡約方法表達出來,從而使學習者易于掌握。我們在教育
2、教學中要把握好教學藝術,力求通過“簡約”教學使教學不“簡單”,達到“以少勝多”的教學效果。課堂的求“簡”原則,以“簡”的思想調試矛盾,使課堂中看似矛盾的因素統(tǒng)一和諧。辯證地看,“簡”化了的課堂,意味著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潛心會文,學生有足夠的空間表現(xiàn)自我,教師有足夠的機會促進生成。化繁為簡,以簡馭繁。我們應該把課上得簡單一點、實在一點、深刻一點。課的簡約,我們可以把它主要落實到教學內容的簡約和教學結構的簡化上。教學內容的簡約,我們可以把教學目標定得集中一點,從而突出教學重點,在教學時,我們還要抓住關鍵,避免無限制的拓展。我在執(zhí)教《秋游》一課時,基于孩子們已經(jīng)了解秋天氣候
3、特點的基礎上,我制定了讓孩子走進秋天,感受秋天美好景象的教學目標,從而激發(fā)學生喜愛秋天田野的五谷豐登,喜愛秋天果園的碩果累累,更喜愛秋天帶給我們小朋友無窮歡樂。關于描寫秋天的成語和詩句有很多,但我并沒有一股腦兒地呈現(xiàn)給學生,只是選取了其中的一些經(jīng)典詞句讓孩子們欣賞,還有的相信他們會在以后的閱讀觀察中不斷積累。教學結構的簡化,我們要還語文課堂教學的本來面貌,盡量減少課堂教學的環(huán)節(jié),讓語文教學體現(xiàn)真實、樸實、扎實,這樣的教學才不會膚淺空洞,流于形式。在執(zhí)教《我們的民族小學》一課時,我的課前談話不冗長拖沓,簡潔明了。我和學生聊起了自己的小學生活。學校生活哪個孩子會不熟悉?
4、總有他們自己熟悉的地方。接著,我非常自然地把學生帶進了課文。充滿感情的課前交流,對理解課文主旨有很大作用,沒有矯揉造作,也沒有故弄玄虛,上出了語文的真滋味。語文課堂教學要做到“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簡約才是內功,簡約才叫真實,簡約才算藝術,簡約才是教育的真諦,簡約才會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生成。二、允許“缺憾”完美、無可挑剔、甚至是滴水不漏的課堂教學是我們的極致追求。現(xiàn)在,讓我們透過這些精致的外在形式,換一個角度來審視:學生在這堂課中學到了什么?學得怎樣?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有時,過分“完美”的課,是以犧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為代價的,難免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5、主旨相悖。我們得承認,課堂教學并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圓,也不是一個劃上完美句號的手稿。成尚榮先生說:“課堂是出錯的地方?!比藗兂0颜n堂教學稱為藝術,藝術本身就不可能完美,而這種不完美,這種缺憾往往會給課堂本身增添許多耐人尋味的地方,因為有了這些缺憾,我們的課堂教學才不失本真,才會變得更美麗,更精彩。我在上《清平樂·村居》一文時,我告訴孩子們古詩詞有它自己的韻律,有平仄之分,隨后我就伴著音樂給孩子們示范吟誦了一遍,孩子們都流露出羨慕的神情,也想來試著吟誦一遍,我滿足了孩子們的愿望,孩子們依葫蘆畫瓢,搖頭晃腦地讀起來,可能是他們較少接觸詩詞,聽起來總覺得不是很自然,有一種
6、做作的感覺。雖說這是朗讀上的缺憾,但我也尊重他們的這種體驗。然后通過教學,學生領會了詞的意思,讀起來才精彩紛呈,學生經(jīng)歷了從拙劣到精致的過程,展示出學習的過程,體現(xiàn)了教學的本真。我們不必藏起拙劣,只露精致,哪怕是公開課。讓我們允許課堂教學出現(xiàn)一些缺憾,無需刻意做作,也無需打扮裝飾,帶有缺憾的課堂就像斷壁的維納斯,就像傾斜的比薩塔,雖然不完美,但它同樣具有一種獨特而真實的審美意義。應該說,我們在課堂中“放棄完美”并不是不要“完美”,而是讓學生盡情獲得真正的心靈關照,實現(xiàn)真正的生命滿足。三、留下“空白”時下的語文課堂“感悟”、“體驗”漸成一種時尚。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在一些語
7、文課堂上,學生往往還沒有讀幾遍課文,教師便迫不及待地讓學生“說說你的體會”、“談談你的感受”,有時還一陣窮追猛問:“你還有什么與別人不一樣的體會與感受?”中國語言講究“模糊性”,學語文重在培養(yǎng)語感,其中的“直覺”非常重要,這種“直覺”有時只能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就像中國畫中講究“空白”藝術,追求“似與不似”之間的“神似”,個中趣味又怎能說得清、道得明?“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有時過多的表述也是虛情的,這時的語言是蒼白的,“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中國的語言文字博大精深,但也有它特有的局限性,過多的表白會弄巧成拙,把本來很清楚的事物,越說越糊涂,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