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美育滲透.docx》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美育滲透作者:潘紅勝張志琦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語文教育是我們對學生開展審美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對學生要“培養(yǎng)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語文教材文章都是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它們文質兼美,膾炙人口,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在語文教育中,無論教育內容還是形式,都飽含了豐富的美的素養(yǎng)。因此,語文教育離不開美育,美育必須滲透在語文教育的方方面面。閱讀教學是語文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在訓練學生聽、說
2、、讀、寫等基本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抓住詩歌、散文、小說、寓言、童話等不同文體特點,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營造審美氛圍,在審美的心態(tài)下求知,發(fā)掘蘊含著的美的因素,有機地滲透美育,使學生的身心得到美的熏陶。一、在品詞析句中,領悟語言美語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語言美是語文教材所選文章的特征之一。散文語言的流暢,小說語言的生動,詩歌語言的凝練,議論語言的嚴謹,說明語言的平實,抒情語言的動人等等,體現了各種各樣的語言美。語言審美應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語文教學與美育的最大滲透點。如在朱自清先生
3、的筆下,無論是荷塘還是月色,都顯得格外的美:“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每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瀉”字輔以“靜靜地”修飾,極為形象貼切地狀寫出月光的特點——無聲幽靜而又富有動感,如流水一般傾瀉,毫不保留,一瀉無余。我們還永遠記住了“田田的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以及“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等等極具個性色彩,聯想豐富,變幻多姿的語言。在傳承和接受的過程中,我們反復揣摩和領悟,品味到了朱自清先生語言美的規(guī)律,也便自覺完成了對語言的審美的過程。散文的語言審美如此,其他體裁的作品
4、亦然。學習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時,引導學生討論“孱頭”、“昏蛋”、“廢物”三個句子之間的關系,體會三個詞語所包含的感情色彩,學生領悟到魯迅先生如此遣詞造句的良苦用心,這也是一種審美的過程。古典文學作品語言的審美更大有可為?!对娊洝?、《楚辭》,唐詩宋詞自不必說,就是史論文,其語言的審美也極具效用。如歐陽修的《伶官傳序》,那充沛的語勢,酣暢的文字,讀起來都會覺得有一種美的享受。特別是首句“嗚呼”開頭,渲染出貫穿全文的作者的感慨之情,令人產生共鳴。在論及后唐莊宗“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論及后唐莊宗
5、“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一個“哉”字,一個“也”字運用之妙,令人嘆為觀止。前者對后唐莊宗的肯定、贊揚之情溢于言表,后者對后唐莊宗的惋惜、批評之意力透紙背。文中還有諸如格言式警句“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精彩語句,都讓人產生難以言表的審美樂趣。二、在聯想想象中,感受意境美把握作品的意境也是審美的重點之一。意境審美可以幫助學生從作品的表層走進作品的深層,并由此獲得自己的感悟。如柳永的《雨霖鈴》一詞情景交融,語言通俗,纏綿柔美,是婉約派代表作。但如果僅僅停留
6、在這一表層的分析上,學生還是無法把握婉約派的風格特征。要領悟作品,必須展開聯想和想象去領悟《雨霖鈴》的意境美,就需要引導學生走進作品中去,把“寒蟬凄切,對長亭晚”、“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與“楊柳岸曉風殘月”等詞句聯系起來,想象落魄的柳永,即將離開京城去外地謀生,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那種心痛,那種不舍,那種無奈,傾瀉在字里行間,讓人同情,讓人傷1心。特是“今宵酒醒何?柳岸殘月”一句有三個獨特之。一是把柳、、殘月些觸離愁的事物集中在一起,造了一種凄涼的氣氛;二是種情景
7、是在酒醒之后伊人已去,自己獨留,離愁與的特氛之中;三是酒醒后,第二天早晨,“”不能,“手”“淚眼”的情景在,而前路又是“千里煙波”,離心的人更的特定境里,怎不叫人心呢?所以像“寒蟬”、“柳”、“”、“殘月”等等表面上看似平常之景,大含深意。你若能從中品,個中情味,似一杯好酒,越品越。作家作都究意境。一株未眠的海棠花,一棵挺拔的白,一荒冷落的地,受盡折磨不畏暴的娥,不渝、渴望從良的杜十娘,多愁善感、柔心的林妹妹,令人啼笑皆非、自我封的里科夫,守禮教、冷漠無情的四老,橫肉、人不眨眼的康大叔,些栩栩如
8、生的客體或美或丑,作者或歌或鞭,通引學生行、理解、欣和美,從而將學生文學的殿堂,遨游在美的海洋。三、在朗中,體會奏美朗是文教學最常最重要的,提高學生言修養(yǎng)有著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學中,注意指學生用抑挫的聲朗文,在極富聲化的朗中感悟文章中的情感美、音美,使美的文成學生秀的言修養(yǎng)。如史生《我與地》一文,文章的內涵極其豐富,其解不是而易的,就需要學生文章反復,在字里行曾殘疾自病的作者面古老而充生機的地,是如何得生命的一些新理解,從而走出生命中的一段陰影。看下列一段文字:“古園仿佛就是了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