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讓全體學生在音樂課中發(fā)展個性.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讓全體學生在音樂課中發(fā)展個性熙春小學邱小玫曾聽教育界的有關專家說,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不良現象:課堂是“舞臺”,教師是“主角”,學習好的學生是主要的“配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兒的“群眾演員”,而且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和“聽眾”。其實每個學生作為一個個體,都有其存在的價值,都有著與眾不同的個性,素質教育就一直倡導在教育中每個人都得到發(fā)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數人的發(fā)展。如果在音樂教學中能注意調動多種手段,發(fā)展每個學生的個性,那么我們的學生就會真正回歸課堂,成為學習的主體。一、整體感受,張揚個性二十一世紀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引導學生整體感受音樂,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
2、。任何一個音樂作品,都是完整的音樂形象,不可支離破碎的給學生。在學唱、欣賞音樂作品時,要讓學生聽一個完整的音響效果,這對于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感受整個作品,以至于更深一步理解音樂作品,張揚自己的個性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教唱歌曲《不能忘》時,老師先動情的范唱,再聽童聲錄音范唱,學生很快受到音樂的感染,有的還能小聲跟唱,能看出來學生非常喜歡這首歌,當問到歌曲情緒是怎樣的?學生的表情很興奮,紛紛舉手說:“高興、跳躍、舒展……”只是從旋律、節(jié)奏表面來理解歌曲,應該說是對的,當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更深入的理解音樂,尤其是看當年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艱難情景,當看到一位老爺爺背著鐵鍋被風雪刮下懸崖時的動人場面,
3、鐵人王進喜跳入油田的一瞬間,學生的心靈被震撼了,從他們莊重的神態(tài),激動的表情,明亮的目光中,能看出每位學生內心情感的升華,他們用心感受到了“雪山不能忘,草地不能忘,共和國是怎樣屹立在東方”這句歌詞的真正含義。全班再演唱時,從那富有感情的歌聲中,能感受到新時代少先隊員的精神風貌,有的同學舉起手要求單獨演唱,有的同學急于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和老師同學交流,還有的同學說老師我唱不好能把自己的感受畫出來嗎?……我也被學生的熱情所感染,與之產生共鳴。由此可以看出,學生的情緒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每個人對音樂的感受是難以估量的,時刻都在張揚自己的個性。二、參與表現,展示個性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創(chuàng)設良好的音樂藝
4、術與教育氛圍,盡可能地激發(fā)全體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的愉悅體驗,進而培養(yǎng)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提高其音樂鑒賞力和表現力。(1)創(chuàng)設時空展示個性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谡n堂上老師要多創(chuàng)設一些學生展示的空間,來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如課前五分鐘“藝術瞬間”活動,請學生展示在藝術方面的才能,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要參與,這樣的活動最能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剛開始還是比較單一的,唱歌、彈琴,大多數學生沒有什么興趣,后經老師提示啟發(fā),學生的思路擴寬了,也有了積極性。展示的內容有:小品、雙簧、舞蹈、講音樂家的小故事、介紹自己感受最深的作品
5、、配樂朗誦、聽音樂畫畫……這種由學生自己主持、評論的展示活動,深受大家的喜愛,不僅培養(yǎng)了興趣,增強了自信,同時也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得以充分發(fā)揮。(2)抓住時機自由想象想象是思維的一種特殊形式。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是知識的源泉?!笨茖W家的假設,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都離不開想象的參與,想象有利于每個學生個性潛能的充分發(fā)揮。如欣賞琵琶協(xié)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選段時,老師一改以前介紹作品、初聽、分析結構、復聽的模式,不告訴學生曲名,不介紹背景資料,不過多的先入為主,相信他們對音樂的感悟,讓他們先聽原曲,自由想象、發(fā)揮、命名,充分調動學生
6、的主動性,聽過幾遍后,有的學生說曲名叫《風雨交響曲》,有的說叫《戰(zhàn)爭與和平》、《風雪過后天晴了》、《與風雪搏斗》……都能把自己對音樂的想象用語言描述出來,非常好!他們對音樂動機的感受也是準確的,當老師說出樂曲的真正曲名時,許多學生鼓起掌,來證明他們對音樂的感悟是對的,同時也增強了幾分自信。(3)內容多樣可供選擇個性化原則不僅要求教學方法適應學習的需要,還要使學習內容滿足學生的需要。長期以來,課堂教學難以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重要原因,在于學習內容的指令性,對于學習內容學生沒有選擇余地,那對于音樂這一感知性極強的學科,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來表達自己獨到的見解就更迫切重要了。如在學唱丹麥民歌《豐收之歌》
7、后,老師請學生回答第二段詞你最想突出哪一樂句?本以為學生能答出“歡樂中別忘了旁人的苦難”跟自己課前預設的一樣,以此來揭示丹麥人民的善良,樂于助人的好品質,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目標,沒想到平時一位淘氣的學生站起來說喜歡最后一句,“唱著歌兒編成一個豐收的大花環(huán)?!蔽乙幌裸对谀?,很生氣的樣子讓他坐下,又繼續(xù)問其他的同學,直到說到跟自己想法一致為止,事后我在反思,自己不是一直重視學生的感受嗎?為什么在做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