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中國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中國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中國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集萃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個將畢生精力從事教育事業(yè)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無類的辦學方針,并興辦私學。他有教無類的理論基礎,是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更可貴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他直觀地看到了發(fā)展教育事業(yè)和社會物質條件的關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擺得較為恰當。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別注意研究學生,他對學生個性特征有深刻的觀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異,宋代朱熹把這種教育原則概括為孔子教人,
2、各因其材。后人就簡稱為因材施教。在中國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啟發(fā)式教學原則的人。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鬃雍苤匾暳⒅荆⒅揪褪谴_立目的和理想。一個人有明確的努力方向,第16頁才能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他要求學生立志于學和道。他還重視學行結合、言行一致,對夸夸其談、巧言令色的作風表示深惡痛絕。他最注意行,提倡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恥其言而過其行。他認為評價一個人要聽其言而觀其行。他還認為一個人犯了錯誤不要怕批評,提出了過則勿憚改的名言。他也非常重視
3、道德信念的培養(yǎng)和意志性格的鍛煉,要求做到磨而不磷,涅而不緇,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不因困難、倉卒而違背道德標準;要寧死善道,在必要時寧愿殺身以成仁,也要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這說明孔子把意志性格的鍛煉已經提到為道德獻身的高度。2、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是我國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稱為孔孟之道。第16頁孟子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論。他把人性歸于天性,把道德歸于人性,又把人性歸于天賦,構成了他的先驗主義的人性論。另外,孟子認為同物則同類,同類
4、則同性,提出了圣人與我同類者、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孟子從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論的哲學思想出發(fā),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明人倫的治人的勞心者。他又以城郭、軍隊、土地、財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軍隊不多,軍器不精,非國之災;田野未開墾缺乏財物,非國之害;但若無學,則國喪無日矣。可見,他把教育當作國政的根本。孟子發(fā)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據學生的特點,提出教亦多術的原則,實行五種教育方式:一、對學習好的,如時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潤澤草木一般);二、對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養(yǎng);三、對天資較高的,使
5、之成為通達之才;四、對一般的,采取答問法,以釋疑解惑;第16頁五、對于不能登門受業(yè)的,使他自學成材。在德育過程和原則上,他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先從志于善開始,能分辨善惡,為善不為惡,應以不能為善為恥。他說: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他還以為不以落后為恥的人將永遠落后。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其次,孟子非常重視改過遷善,積極學習別人的善行。他主張見善則遷,聞過則喜,并且與人為善。他以為一個人能不固執(zhí)己見,以從人之善為樂,才能把自己培養(yǎng)成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最后,孟子特別強調意志性格的鍛煉。他以為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
6、業(yè),必須經受鍛煉,培養(yǎng)自己的堅強意志。他說:天之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以為一個大丈夫,應有百折不撓的堅強意志,要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也知道生命可貴,生我所欲,但在必要時應該舍生取義。這與孔子的殺身成仁是一致第16頁的。3、墨子(約公元前468-前376)是我國先秦時代繼孔子之后的第二個有巨大影響的思想家、教育家。墨子是躬行實踐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貢獻。一、指出教與學是不可分的統(tǒng)一體。他把教與學比作和與唱
7、,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適息。二、教師要發(fā)揮主導作用。他以撞鐘為例,說:扣則鳴,不扣亦鳴。要求教師不要處于待問后對的被動地位,應主動向學生提出問題,做到不扣亦鳴。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則。他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自然發(fā)展安排教學程序,做到深其深,淺其淺,使學生能淺者求淺,深者求深,這說明墨子已經看到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可以說,墨子是中外第一個提出量力性原則的人。四、強調學以致用。他說:士雖有學而行為本,意思是學習的目的在于行。而且,他還認為判斷一個人行為的好壞,必須把行為動機的志和行為效果的
8、功結合起來。第16頁4、荀子(約公元前286-前238)名況,荀子一反孟子的性善論,首倡性惡論。他以為教育在善偽中有巨大作用。通過教育與受教育者的客觀努力,知力德積累而成,謂之積,圣人就是人之所積。他還很重視漸,即環(huán)境的影響。經過長期的積和漸,就達到君子學問,不時變化,如蟬蛻殼,就是說教育可以使人發(fā)生質變。把人培養(yǎng)成士、君子和圣人。在德育原則和方法上,荀子和孔孟相同之處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