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

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

ID:83479753

大?。?5.10 KB

頁數:20頁

時間:2023-05-22

上傳者:老李
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頁
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頁
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頁
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頁
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頁
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_第6頁
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_第7頁
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_第8頁
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_第9頁
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_第10頁
資源描述:

《浙江省部分學校2022-2023學年高三下學期模擬檢測語文Word版含解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語文試卷考生須知:1.本試卷考試時間150分鐘,滿分150分。2.答題前,在答題紙上寫上姓名和準考證號。3.必須在答題紙的對應答題位置上答題,寫在其他地方無效。一、現代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材料一:《老子》中有一句充滿玄機的話,叫“大音希聲”(《老子?四十一》)。何謂“希聲”?《老子?十四章》云:“聽之不聞名曰希。”希聲,也就是無聲。如采套用石濤“一畫”的概念,可以稱之為“一音”。它雖然無聲,但卻是樂本身,一切音樂都由此生出,它是一種“種子音”,是貯藏樂音的處所?!痘茨献?原道訓》:“無音者,聲之大者也?!狈稇疲骸按蟮罒o聲,而眾音由是而出,乃音之大者也?!闭f的是這一層意思。老子的意思是傾聽道的聲音,回到樂本身,回到道。從另一個角度看,老子所說的“希聲”,又不是純然的無聲世界。老子是要讓人們傾聽自然之聲。我們知道,自然之聲,并非無聲。老子說“希言自然?!保ā独献?二十三章》)自然不言,自然不像人那樣言。這就是莊子所說的“天籟”。這“天籟”是自然天成之聲它無機心,無智巧,不矯飾,無涉于欲望,不勞于理智,四時行,百物生,不為,不言。并不是世界無聲,而是說它不似人起分別是非之心。像那山前的景色,風來云起,日出霧收,不勞人慮,無為無作。老莊強調的無聲、無言的世界,不在于世界本身,而在于觀者的態(tài)度;不在世界無聲無言,而在觀者超越言說的欲望。老莊的意思是要人擺脫觀者的位置糾纏,回到世界之中,歸于一片生命的音樂之中。如何回到世界?中國哲學家提出了以不聽為聽的道路。莊子說:“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播之而不得也”(《莊子?知北游》);僧肇說:“大音匿于希聲,故不聞以聞之”(僧肇《涅槃無名論》);禪宗說:“不蒙你眼,你看什么?不捂你耳,你聽什么”……一句話,蒙起見聞覺知的“耳”,開啟生命的聽覺?!盁o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莊子?

1人世間》)。僅憑外在感官去諦聽,只能得其似;用平常的知識去分析,將會割裂這至高的音樂;必須“官知止而神欲行”,用“心”去諦聽,由外在感官轉而為內心體驗。莊子擔心這“心”也會引起誤解,因為人的知識工巧就來自于心,所以他說“聽之以氣”?!皻庖舱?,虛而待物者也”(《莊子?人世間》)“氣”就是“虛”,就是空,就是一,就是希聲。以無聲的心靈去諦聽世界,一片氣化,自然而然,和合無間。消除對立,哪分彼此,哪有了別;沒有聲音的耳,哪來世界的聲音;世界因不聽而“無言”,并非世界無聲。(摘編自朱良志《大音希聲——妙悟的審美考察引言》)材料二:德國哲學家馬丁?布伯把人生區(qū)分為兩種,“我——你”人生和“我——它”人生?!拔摇比松址Q為“被使用的世界”,就是把世界的一切都作為我認識、利用的對象,都是滿足我的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這樣,我把一切存在者都納入時空的框架和因果聯(lián)系之中,一切存在者都是與我分離的對象。這就是“間接性”。而“我——你”人生則超越主客二分,所以又稱為“相遇的世界”?!跋嘤觥本褪桥c人的靈魂深處直接見面。比如一棵樹,“我凝神觀照樹,進入物我不分之關系中”。與我相遇的不是樹的屬性和本質,不是樹的物理運動、化學變化等等,而是不可分割的樹本身。這是無限的“你”,“萬有皆棲居于他的燦爛光華中”。沒有任何概念體系、目的欲求阻隔在“我”與“你”之間。這是關系的“直接性”。這是現在。“當人沉湎于他所經驗所利用的物之時,他其實生活在過去里。在他的時間中沒有現時。除了對象,他一無所有,而對象滯留于已逝時光?!薄艾F在”不是轉瞬即逝、一掠而過的時辰,它是當下,是常駐,而“對象”則是靜止、中斷、僵死、凝固,是現時的喪失。“本真的存在佇立在現時中,對象的存在蜷縮在過去里?!薄拔摇恪钡娜松浅街骺投值娜松?,是詩意的人生,是當下的人生,是把握“現在”的人生,而“我——它”的人生則是主客分離的把一切作為對象的人生,是黑格爾說的散文化的人生,是生活在過去里的人生,是喪失“現在”的人生。對于這樣的人,一切都是過去式。(摘編自葉朗《美學原理?追求審美的人生》)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大音希聲”就是沒有聲音,只有在無聲狀態(tài)中才能諦聽道的聲音。B.大音就是一音,它是種子音,是道音樂,是至大至高至美的音樂。C.天籟,自然天成之音,物自然而然發(fā)出的聲音,它也是老子所說的希聲。D.老莊認為,只有回到世界本身,擺脫觀者的位置糾纏,才有可能聽到“大音”。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大音是至大至高至美的音樂,希聲是沒有聲音,這是兩回事。B.“不蒙你眼,你看什么?不捂你耳,你聽什么”,只要你不看不聽,大音自來。C.“五音令人耳聾”,“大音希聲”或許有勸諫意味,要擺脫欲望,不要醉心感官享受。D.“聽之不聞名曰?!?,是說“大音”是人的視聽感官所不能把握的東西。

23.下列選項中不能支持材料二“相遇哲學”中“‘我——你’人生”的一項是()A.“當我放下預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與一個人或任一事物建立關系時,我就會與這個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這種沒有摻雜著任何預期和目的的關系,即是我與你的關系?!保R丁?布伯《我和你》)B.“于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于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地問一聲:噢,你也在這里?”(張愛玲《愛》)C.“這個人可能已經第十次擺渡過河,但當他第十一次渡河時,仍然有一種強烈的感受,一種對于美的反應以及興奮油然而生,就像他第一次渡河一樣?!保R斯洛《自我實現的人》)D.一個精神病人認定自己是一朵蘑菇,下雨了還蹲在樹下不肯進屋。一個醫(yī)生陪著蹲在那里,對病人說自己也是一朵蘑菇,然后醫(yī)生進屋,證明蘑菇也需要躲雨,于是病人隨著也進了屋。4.“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是一種高明的音樂藝術處理方式,結合材料一分析是否屬于“大音希聲”。5.常聽到有人說:“人活著真沒有意思。”請結合材料二試對說這話的人進行簡單開導?!敬鸢浮?.A2.C3.D4.觀點一:“此時無聲勝有聲”是大音希聲?!按笠粝B暋敝敢魳返竭_最大最高最美的時候,會趨向寧靜,走向“無”的境界。詩句表達的是音樂的暫停階段,它符合老子所說的無聲,又有老子所說的至美,也就是它沒有聲音卻有聲音的價值與作用,產生了情感上的交流與共鳴。觀點二:“此時無聲勝有聲”不是“大音希聲”。詩句表達的是音樂演奏過程中的一個停頓,一個過渡,“無聲”實際還是存在于“有聲”之中,乃人為造成,此時的“無聲”是為了更好地渲染“有聲”,它與老子“無為”思想沖突,又與老子“聽之不聞名曰?!狈穸ㄓ新曋畼废嗟钟|。5.①感到自己活得沒有意思,當然可能有種種原因,但是很多情況下是由于功利的眼光和邏輯的眼光遮蔽了這個有意味、有情趣的世界,把世界的一切作為我認識和利用的對象,形成了“我——它”人生,從而喪失了“現在”;②我們如果超越主客二分,去掉利益、需要、欲求,也就是去掉了這種遮蔽,讓世界與人靈魂直接相遇,形成“我——你”人生,沒有任何概念體系、目的欲求阻隔,把握“現在”,便能感受世界的美,感受人生的美?!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整合信息,歸納概括要點的能力。A.“只有在無聲狀態(tài)中才能諦聽道的聲音”理解錯誤,根據材料一第一段“《淮南子?原道訓》:‘無音者,聲之大者也。’范應元云:‘大道無聲,而眾音由是而出,乃音之大者也。’正說的是這一層意思。老子的意思是傾聽道的聲音,回到樂本身,回到道”可知,選項曲解文意。

3故選A。【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A.“這是兩回事”理解錯誤,“希聲是沒有聲音”理解錯誤,根據材料一第二段“從另一個角度看,老子所說的‘希聲’,又不是純然的無聲世界。老子是要讓人們傾聽自然之聲。我們知道,自然之聲,并非無聲。老子說‘希言自然。’”可知,選項曲解文意,另外,“這是兩回事”也理解錯誤,“大音”和“希聲”是一個整體。B.“只要你不看不聽,大音自來”理解錯誤,主觀臆斷,根據材料一第三段“老莊強調的無聲、無言的世界,不在于世界本身,而在于觀者的態(tài)度;不在世界無聲無言,而在觀者超越言說的欲望。老莊的意思是要人擺脫觀者的位置糾纏,回到世界之中,歸于一片生命的音樂之中”可知,文中沒有“大音自來”的意思。D.“是說‘大音’是人的視聽感官所不能把握的東西”理解錯誤,于文無據,根據材料一第一段“何謂‘希聲’?《老子?十四章》云:‘聽之不聞名曰希。’希聲,也就是無聲。如采套用石濤‘一畫’的概念,可以稱之為’一音’。它雖然無聲,但卻是樂本身,一切音樂都由此生出,它是一種‘種子音’,是貯藏樂音的處所”可知,文中并沒有選項中的意思。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根據材料二第一段“‘我——它’人生又稱為“被使用的世界”,就是把世界的一切都作為我認識、利用的對象,都是滿足我的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這樣,我把一切存在者都納入時空的框架和因果聯(lián)系之中,一切存在者都是與我分離的對象。這就是’間接性’。而‘我——你’人生則超越主客二分,所以又稱為‘相遇的世界’”可知,ABC三項都屬于“相遇的世界”,是“我——你”人生。D.醫(yī)生之所以把世界作為利用的工具,目的在于把病人騙進屋內,屬于“我——它”人生。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觀點一:“大音希聲”的意思是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指音樂到達最大最高最美的時候,會趨向寧靜,走向“無”的境界。詩句表達的是音樂的暫停階段,它符合老子所說的無聲之音,又有老子所說的最大最美的至美之音,也就是它沒有聲音卻有聲音的價值與作用,產生了情感上的交流與共鳴。所以,“此時無聲勝有聲”是大音希聲。

4觀點二:根據材料一第一段“何謂‘希聲’?《老子?十四章》云:‘聽之不聞名曰希。’希聲,也就是無聲。如采套用石濤‘一畫’的概念,可以稱之為’一音’。它雖然無聲,但卻是樂本身,一切音樂都由此生出,它是一種‘種子音’,是貯藏樂音的處所”分析,老子“聽之不聞名曰?!狈穸ㄓ新曋畼?,詩句表達的是音樂演奏過程中的一個停頓,一個過渡,“無聲”實際還是存在于“有聲”之中,乃人為造成,此時的“無聲”是為了更好地渲染“有聲”,它與老子“無為”思想沖突,又與老子“聽之不聞名曰?!狈穸ㄓ新曋畼废嗟钟|。所以,“此時無聲勝有聲”不是“大音希聲”。【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首先分析這種心理產生的原因,根據材料二“‘我——它’人生又稱為‘被使用的世界’,就是把世界的一切都作為我認識、利用的對象,都是滿足我的利益、需要、欲求的工具。這樣,我把一切存在者都納入時空的框架和因果聯(lián)系之中,一切存在者都是與我分離的對象”可知,有些人之所以感到自己活得沒有意思,當然可能有種種原因,但最大的原因往往是把世界的一切作為我認識和利用的對象,形成了“我——它”人生,從而喪失了“現在”,在很多情況下是由于功利的眼光和邏輯的眼光遮蔽了這個有意味、有情趣的世界。然后分析解決這種心理問題的辦法,根據材料二“而‘我——你’人生則超越主客二分,所以又稱為‘相遇的世界’?!嘤觥褪桥c人的靈魂深處直接見面。比如一棵樹,’我凝神觀照樹,進入物我不分之關系中’。與我相遇的不是樹的屬性和本質,不是樹的物理運動、化學變化等等,而是不可分割的樹本身”“我——你’的人生是超越主客二分的人生,是詩意的人生,是當下的人生,是把握‘現在’的人生”可知,我們如果超越主客二分,去掉利益、需要、欲求,也就是去掉了這種遮蔽,讓世界與人的靈魂直接相遇,形成“我——你”人生,沒有任何概念體系、目的欲求阻隔,把握“現在”,便能感受世界的美,感受人生的美。(二)現代文閱讀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大雁劉慶邦李明坤今夜的行動不大一般,他要到野地里去捕捉大雁。大雁是長有翅膀的東西,一飛就是千里萬里,云里霧里,哪里是撒網所能撒到的。李明坤出了村子,借著黑夜的掩護,悄悄地向大雁宿營的地方摸去。那個地方在村子東南方的一塊老墳地里。河堤從北面過來,又向西折去,與墳地前面的墳地形成一個較為隱蔽的夾角。多少年了,只要雁群從這個村路過,只要它們落下過夜,必定是臥在那個夾角里。村子四周有許多地方,有草灘,也有水洼,都可以作為露營的地方。可大雁們哪里都不去,只認準了那塊老營盤。

5快接近墳地時,李明坤彎下腰,放慢腳步,心里不由得緊張起來。他是害怕被大雁值夜的崗哨發(fā)現。今天的天氣沒有問題,不僅四下里黑得厚厚實實,還沒有風。然而這夜黑得太結實了,簡直是渾鐵一塊,連一點縫都推不開。李明坤摸到墳了,由于腰貓得太低,他的額頭幾乎碰到墳的半腰。就在他準備往墳頂沖的瞬間,他聽到了一聲大叫。與此同時,一陣緊張而紛亂的翅膀扇動聲啪啪響過之后,大雁們就沖上了夜空。他仰臉往夜空望著,什么都望不見。他聽見了大雁“啊啊”的叫聲。第一次逮大雁失敗了,李明坤一點也不灰心。他初開始逮魚也逮不好,現在到水里捕魚,比到地里挖點野菜還便當。而用撒網逮大雁,就不見得有人干成過。沒人干成過的事他來干,這才有點創(chuàng)造性,才更有趣味。入冬下第二場雪時,又有一群大雁落下來了。這次他前半夜沒有下地,一直熬到后半夜才下地。他把棉襖翻過來,翻成黑里兒,白面兒。他在頭上包了一條白羊肚子毛巾。翻過河堤,下到河坡,他就往南奔去。上次他是借助夜色掩護自己,這次他是利用河堤為自己遮擋。雪還在下著,不大,輕盈盈的。地面積雪不算厚,但地上全白了。他把做好的網抱在懷里,趴在堤坡上,匍匐著往上爬。一爬到堤頂,他就跪著把網撒出去了。這次跟上次差不多,他剛從河堤上舉起半個腦袋,撒網還未能出手,負責站崗的大雁就叫了,大雁群就起飛了。這次所取得的進步,是總算把網撒出去了。透過麻麻約約的大眼網,他看見凡是有大雁臥過的地方都有一個淺淺的雪窩,下面都露著麥苗。他嗅到了羽毛的氣息,還有大雁肚子暖過的地方散發(fā)的絲絲溫氣。秋風蕭蕭,秋葉飄飄,秋天又來了。當雁群落下又起飛時,他沒等雁群再次落下,就到墳與墳之間的樹棵子、葵花稈和枯草叢中潛伏下來。李明坤是以趴著的姿勢潛伏的,這是出擊前的預備動作,便于觀察和一躍而起。天黑了一層又一層,是個陰天。雁群在上面盤旋,沒有急于落下,很像敵人的偵察機群在作最后的偵察。它們大概沒偵察出什么可疑跡象,于是越盤旋越低,終于不聲不響地落下來了??砂牙蠲骼ぜ訅牧?。他心里跳得亂擂一氣,不光把胸膛擂得騰騰的,似乎把胸膛下的地面也擂得騰騰的??墒撬磷『粑?,連稍大的氣都不敢出。在他的頭前面不遠處,大約有兩個手臂長的地方,就立著一只大雁。他這才明白了,原來崗哨不是立在堤頂,也不是立在墳頭,而是立在墳的半坡。怪不得前兩次他連大雁崗哨的影子都沒看見,自己卻被崗哨及時發(fā)現了。李明坤的第三次行動又失敗了。他沒有對著雁群的崗哨撒,是朝大雁比較集中的地方撒的。他也確實聽到了大雁的慘叫,和大雁翅膀拍地的聲音。那些植物為他提供了隱身的條件,也影響了他的撒網圓滿發(fā)揮。大家認為他可以死心了,罷手了。李明坤不死心,他還是老往天上看。一旦有雁群飛過,他就站下,仰著臉,目光追著大雁不放。

6李明坤終于逮到大雁的那年冬天,離他第一次逮大雁已過去六個年頭。那天夜里下淋冰,他是從河坡里迂回著去的。淋冰的特點是,在空中下著是雨,落到實處就成冰。腳下冰滑,堤內又是斜坡,幸虧河水結了冰,不然的話,他早就連人帶網出溜到水里去了。當他爬上堤面,把撒網撒下去時,崗哨沒有叫,雁群也沒有振翅起飛。這讓李明坤覺得好生奇怪,難道自己觀察錯了?他連滾帶滑地到堤下撒網覆蓋到的地方一摸,摸到一塊塊冰手的東西。他的第一個反應是,誰在這里放了這么多石頭。他把手電筒掏出來一照,眼前的景象使他大為驚異。他網下罩住的不是石頭,的確是七八只大雁。那些大雁周身下滿淋冰,被淋冰裹住了,成了琉璃大雁,飛不成了。電筒照在麻色的大雁身上,每一只大雁都閃著明熠熠的冰光。除了網下的大雁,他轉著圈兒,用電筒的光柱指點著,把整個雁群的大雁都數到了,一共是三十六只。大雁的翅膀雖裹了冰甲,但它們的腳還能動。它們移動起來似乎吃力得很,一動身上的冰就嚓嚓作響。李明坤還注意到了大雁的眼睛,它們的目光恐懼,絕望,似乎還有那么一點哀怨。可笑的是那只立在墳的半坡、擔負著崗哨職務的大雁,由于長時間站立,它腳上也結了冰,并和墳坡上的冰結在一起,想動都動不了。它直立著的脖頸上也結了冰,看上去頗有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它有脖子不能彎曲,就叫不出聲來。這種情景是李明坤萬萬沒有想到的。李明坤想到了,只有等到天亮之后,太陽出來,把大雁身上的冰化一化,雁群才能重新飛向天空。他還想到了,在太陽出來之前,萬不敢讓村里那些貪吃的人知道大雁被困在這里,那些人要是知道了,會把三十六只大雁全部抱走,一只都不會剩。李明坤滅掉手電,在黑暗里呆呆站著,一時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他的樣子很像一只呆雁。選自《安徽文學》2002年第6期(有刪改)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李明坤經歷了多次波折,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他撒網捕到了三十六只大雁。B.李明坤原先是撒網捕魚高手,現在他還試著想成為撒網捕雁的能人。C.李明坤捕捉大雁,設想像捕魚一樣,用大雁來改善家中的伙食。D.李明坤的撒網捕捉技藝無與倫比,只是四次捕捉都失敗了。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說交代了李明坤四次撒網捕捉大雁,每一次捕捉都各有特點,不重復,不相同,正是在這些各異的記敘與描寫之中,李明坤的形象確立起來了。B.小說非常善于利用環(huán)境描寫的方式來烘托人物心情,比如第一次捕捉以大雁的“啊啊”叫聲,第二次捕捉以大雁肚子暖過的“絲絲溫氣”。C.小說調動了許多“聲音”來配合李明坤的捕捉歷程,如大雁的叫聲、大雁的翅膀扇動聲、冰塊的嚓嚓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

7D.小說講述了李明坤撒網捕雁的故事,最后一次捕雁的成功與前三次捕雁的失敗構成極大的反差,從而有力地使小說主題出現逆轉。8.李明坤撒網捕雁屢次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雁群有“崗哨”,試結合文本分析“崗哨”形象?9.小說以“他的樣子很像一只呆雁”結束,請結合文本分析此時“呆雁”的心理?!敬鸢浮?.B7.D8.①智慧(聰明),設崗于墳墓半坡,既可居高臨下觀察,又可隱藏自己;②警覺(警惕),時時有責任心,稍有風吹草動便示警告知。9.①蒙圈,他六神無主、不知所措,淋冰凍住大雁的結局完全出乎設想;②懊惱失落沮喪,屢次費心捕捉都遭致失敗,沒花多少心血卻捕獲許多,這種反差讓他沒有任何喜悅與快樂;③恐懼害怕?lián)模炝林蟠笱愕慕Y局會是怎樣,貪婪的村民會不會團滅大雁?!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A.“終于他撒網捕到了三十六只大雁”說法錯誤,原文為“他網下罩住的不是石頭,的確是七八只大雁”,可見不是捕到三十六只大雁,是七八只。C.“設想像捕魚一樣,用大雁來改善家中的伙食”說法錯誤,原文為“而用撒網逮大雁,就不見得有人干成過。沒人干成過的事他來干,這才有點創(chuàng)造性,才更有趣味”,可見并不是用大雁來改善家中的伙食,而是為了創(chuàng)造性、趣味,這也可從結尾“在太陽出來之前,萬不敢讓村里那些貪吃的人知道大雁被困在這里,那些人要是知道了,會把三十六只大雁全部抱走,一只都不會?!笨闯鰜怼.“只是四次捕捉都失敗了”說法錯誤,原文為“他網下罩住的不是石頭,的確是七八只大雁”,可見第四次成功了。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D.“最后一次捕雁的成功與前三次捕雁的失敗構成極大的反差”錯誤,原文為“他仰臉往夜空望著,什么都望不見。他聽見了大雁‘啊啊’的叫聲。第一次逮大雁失敗了”“他嗅到了羽毛的氣息,還有大雁肚子暖過的地方散發(fā)的絲絲溫氣”“李明坤的第三次行動又失敗了。他沒有對著雁群的崗哨撒,是朝大雁比較集中的地方撒的。他也確實聽到了大雁的慘叫,和大雁翅膀拍地的聲音”“他把手電筒掏出來一照,眼前的景象使他大為驚異。他網下罩住的不是石頭,的確是七八只大雁”,四次捕雁是層層推進的,一次比一次接近成功,最后終于成功捕獲大雁,所以并沒有“構成極大的反差”。

8故選D?!?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本藝術形象的能力。結合“他這才明白了,原來崗哨不是立在堤頂,也不是立在墳頭,而是立在墳的半坡。怪不得前兩次他連大雁崗哨的影子都沒看見,自己卻被崗哨及時發(fā)現了”可知“崗哨”智慧(聰明),設崗于墳墓半坡,既可居高臨下觀察,又可隱藏自己;結合“這次跟上次差不多,他剛從河堤上舉起半個腦袋,撒網還未能出手,負責站崗的大雁就叫了,大雁群就起飛了”“就在他準備往墳頂沖的瞬間,他聽到了一聲大叫。與此同時,一陣緊張而紛亂的翅膀扇動聲啪啪響過之后,大雁們就沖上了夜空”可知“崗哨”警覺(警惕),時時有責任心,稍有風吹草動便示警?!?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人物心理的能力。結合“眼前的景象使他大為驚異。他網下罩住的不是石頭,的確是七八只大雁。那些大雁周身下滿淋冰,被淋冰裹住了,成了琉璃大雁,飛不成了……大雁的翅膀雖裹了冰甲,但它們的腳還能動。它們移動起來似乎吃力得很,一動身上的冰就嚓嚓作響”可知他蒙圈,六神無主、不知所措,淋冰凍住大雁的結局完全出乎設想;結合“當他爬上堤面,把撒網撒下去時,崗哨沒有叫,雁群也沒有振翅起飛。這讓李明坤覺得好生奇怪,難道自己觀察錯了”“這種情景是李明坤萬萬沒有想到的”可知他懊惱失落沮喪,屢次費心捕捉都遭致失敗,沒花多少心血卻捕獲許多,這種反差讓他沒有任何喜悅與快樂;結合“他還想到了,在太陽出來之前,萬不敢讓村里那些貪吃的人知道大雁被困在這里,那些人要是知道了,會把三十六只大雁全部抱走,一只都不會剩。李明坤滅掉手電,在黑暗里呆呆站著,一時不知道怎么辦才好。他的樣子很像一只呆雁”可知他恐懼害怕?lián)?,天亮之后大雁的結局會是怎樣,貪婪的村民會不會團滅大雁。二、古代詩文閱讀(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吾見世中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及有試用,多無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zhàn)陣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晉朝南渡,優(yōu)借士族,故江南冠帶,有才干者,擢為令仆已下,尚書郎、中書舍人已上,典掌機要。其馀文義之士多迂誕浮華不涉世務纖微過失又惜行捶楚所以處于清高蓋護其短也。

9至于臺閣令史,主書監(jiān)帥,諸王簽省,并曉習吏用,濟辦時須,縱有小人之態(tài),皆可鞭杖肅督,故多見委使,蓋用其長也。人每不自量,舉世怨梁武帝父子愛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見其睫耳。梁世士大夫,皆尚褒衣博帶,大冠高履,出則車輿,入則扶持,郊郭之內,無乘馬者。周弘正為宣城王所愛,給一果下馬①,常服御之,舉朝以為放達。至乃尚書郎乘馬,則糾劾之。及侯景之亂,膚脆骨柔,不堪行步,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建康令王復,性既儒雅,未嘗乘騎,見馬嘶噴陸梁②,莫不震懾,乃謂人曰:“正是虎,何故名為馬乎?”其風俗至此。古人欲知稼穡之艱難,斯蓋貴谷務本之道也。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種之,茠鋤之,刈獲之,載積之,打拂之,簸揚之,凡幾涉手,而入倉廩,安可輕農事而貴末業(yè)哉?江南朝士,因晉中興,南渡江,卒為羈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資俸祿而食耳。假令有者,皆信僮仆為之,未嘗目觀起一坡④土,耕一株苗;不知幾月當下,幾月當收,安識世間馀務乎?故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皆優(yōu)閑之過也。(節(jié)選自《顏氏家訓·涉務》)【注】①果下馬:在當時視為珍品的一種小馬,只有三尺高,能在采樹下行走,故名。②陸梁:跳躍。③茠:同“薅”,除草。④坡(拔):耕地時一耦所翻起的土。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其馀文/義之士多迂誕/浮華不涉世務/纖微過失/又惜行/捶楚/所以處于清高/蓋護其短也/B.其馀文義之士/多迂誕浮華/不涉世務/纖微過失/又惜行捶楚/所以處于清高/蓋護其短也/C.其馀文義之士/多迂誕浮華/不涉世務纖微/過失又惜行/捶楚/所以處于清高/蓋護其短也/D.其馀文/義之士多迂誕/浮華不涉世務/纖微過失/又惜行捶楚/所以處于清高/蓋護其短也/11.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建康:東吳、東晉及宋齊梁陳的京師之地。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后世產生深遠影響。B.中興:通常指國家由衰退而復興,比如元和中興、光武中興。C.俸祿:古代政府按規(guī)定給予各級官吏的報酬,主要形式有土地、實物、糧食、錢幣等。D.廟堂:太廟的明堂,古代帝王專門議事的地方,所以也常以廟堂代指朝廷。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當時文士多喜歡談古論今,其實并未有多少真才實學,授予他們官職,大多不堪其用。B.作者認為文士在通曉實務方面反而多不如那些有小人情態(tài)的下級官員。C.作者反對那種體羸氣弱、故作儒雅的士風,并以周弘正騎果下馬受到朝廷官員的稱贊為例來批評時風。D.作者認為重視農耕是立國的根本,士大夫只有了解農民的辛勞,才能做好其他事務。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

10(2)故治官則不了,營家則不辦,皆優(yōu)閑之過也。14.文章談論文士的多種弊病,結合文本概括給了當時的讀書人以哪些啟示?【答案】10.B11.D12.C13.(1)高踞于吏民之上,不明白勞役的艱辛,所以難得用他們去順應時世,處理公務。(2)所以他們做官不明吏道,理家不會經營,這都是生活優(yōu)閑造成的過錯。14.①社會需要務實之才,而非空談之人,讀書人應有益于物;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書人不應安于享樂,不知稼穡;③讀書人要應世經務,重視農耕,不要成為社會寄生蟲。【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其余閑散的文職官員,多數言行迂腐荒誕,虛浮不實,不會處理世務;有了點小過錯,又舍不得杖責,因而把他們放在清高的位置上,來給他們護短。“其馀”和“文義”都是“士”的定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D?!袄w微”是“過失”的定語,不能斷開,排除C。故選B?!?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D.“古代帝王專門議事的地方”說法錯誤,廟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議事的地方。故選D?!?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并以周弘正騎果下馬受到朝廷官員的稱贊為例來批評時風”說法錯誤,依據原文“舉朝以為放達”可知,朝廷上下都認為他行為不檢點,不約束,所以周弘正騎果下馬是受到了朝廷官員的批評。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1)“肆”,高踞;“勤”,艱辛;“經務”,處理公務。(2)“了”,明白;“辦”,經營;“過”,過錯?!?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11依據原文“吾見世中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及有試用,多無所堪”可知,這些文學之士,評議古今時非常熟悉,等有所試用,多數不能勝任。這啟示當時的讀書人:社會需要務實之才,而非空談之人,讀書人應有益于物;依據原文“居承平之世,不知有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zhàn)陣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可知,這些文學之士,處在太平之世,不知道有喪亂之禍;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戰(zhàn)陣之急;保有俸祿供給,不知道有耕稼之苦。這啟示當時的讀書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讀書人不應安于享樂,不知稼穡;依據原文“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可知,這些文學之士,不知道有耕稼之苦和勞役之勤,很難適應社會和處理政務。這啟示當時的讀書人:讀書人要應世經務,重視農耕,不要成為社會寄生蟲。參考譯文:我見到世上的文學之士,評議古今,好似指掌一般非常熟悉,等有所試用,多數不能勝任。處在累代太平之世,不知道有喪亂之禍;身在朝廷之上,不知道有戰(zhàn)陣之急;保有俸祿供給,不知道有耕稼之苦;盤踞在吏民頭上,不知道有勞役之勤,這樣就很難適應社會和處理政務了。晉朝南渡,對士族優(yōu)待寬容,因此江南士族中有才干的,就擢升到尚書令、仆射以下,尚書郎、中書舍人以上,管理機密要事。其余閑散的文職官員,多數言行迂腐荒誕,虛浮不實,不會處理世務;有了點小過錯,又舍不得杖責,因而把他們放在清高的位置上,來給他們護短。至于那些臺閣令史、主辦監(jiān)帥、諸王簽省,都通曉熟悉官吏的職責,能按時完成當時應該處理好的事情,縱使流露出小人的情態(tài),還可以用鞭杖嚴厲地監(jiān)督他們,所以多被委任使用,這是在用他們的長處。人往往不能自量,世上都在抱怨梁武帝父子喜歡小人而疏遠士大夫,這也就像眼睛不能看到眼睫毛了。梁朝的士大夫,都崇尚著寬衣,系闊腰帶,戴大帽子,穿高跟木屐,出門就乘車代步,進門就有人伺候,城里城外,見不著騎馬的士大夫。宣城王很喜歡周弘正,送給他一匹果下馬,他常騎著這匹馬,朝廷上下都認為他行為不檢點,不約束,率性而為。如果是尚書郎騎馬,就會遭到彈劾。到了侯景之亂的時候,士大夫們一個個都是細皮嫩肉的,不能承受步行的辛苦,體質虛弱,又不能經受寒冷或酷熱,在突然發(fā)生的事變中坐以待斃,往往是由于這個原因。建康令王復,性情溫文爾雅,從未騎過馬,一看見馬嘶鳴跳躍,就驚慌害怕,他對人說道:“這是老虎,為什么叫馬呢?”當時的風氣竟然頹廢到這種程度。

12古人想要知道農業(yè)勞動的艱辛,這大概是使人珍惜糧食、致力于農業(yè)勞動的途徑吧。民以食為天,沒有食物,人們就無法生存。三天不吃飯的話,父子之間就不能相互保全對方。糧食要經過耕種、鋤草、收割、儲存、舂打、揚場等好幾道工序,才能放存糧倉,怎么可以輕視農業(yè)而重視商業(yè)呢?江南朝廷里的官員,隨著晉朝的復興,南渡過江,流落他鄉(xiāng),到現在也經歷了八九代了,這些官員從來沒有人從事農業(yè)生產,而是完全依靠俸祿供養(yǎng)。如果他們有田產,也是隨意交給年輕的仆役耕種,從沒見過別人挖一塊泥土,插一次秧,不知何時播種,何時收獲,又怎能懂得其他事務呢?因此,主持官府工作就不能勝任,治理家事也辦不好,這都是優(yōu)游閑散帶來的危害!(二)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下列小題。幽尋趙翼幽尋不知疲,意行度遙陌。昔游所未經,數折地愈僻。忽至野水岸,路斷行跡絕。欲問空無人,一鷺草邊白?!咀ⅰ吭姼鑼懹谠娙宿o官歸隱故里之后。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開頭“幽尋”兩句,寫詩人為找尋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不知疲勞地找尋了許久。B.接著“昔游”兩句,寫詩人曾經七折八彎到過一個偏僻的地方。C.然后“忽至”兩句,寫詩人忽然來到了水邊,此處路都斷絕也沒有行跡D.詩歌最后兩句,寫詩人在人跡罕至沒有道路可通的野水岸草邊發(fā)現了一只白鷺。16.這首詩層層深入,步步探幽,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麗秀美的意境。請簡要分析詩人千辛萬苦尋幽,為什么尋至最后卻以“白鷺”作結?【答案】15.B16.①在遠離人群的幽僻之地,安閑地生活著一只白鷺,更加突出此地之“幽”;②此處的白鷺隱喻(象征)與世無涉、悠閑恬靜,本身就體現“幽”境;③詩人厭煩仕途的喧囂不息,追求歸隱生活的安閑寧靜、悠閑自樂,白鷺成為心境之“幽”的寫照。【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B.“寫詩人曾經七折八彎到過一個偏僻的地方”說法錯誤,由詩句“昔游所未經”可知,詩人七折八彎來到的更加偏僻的地方是以前沒有來過的地方。故選B。【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詞形象的能力。

13以“白鷺”作結來突出此地環(huán)境之“幽”?!坝麊柨諢o人,一鷺草邊白”兩句,寫詩人在人跡罕至沒有道路可通的野水岸草邊發(fā)現了一只白鷺,白鷺可以安閑地生活在這里,更加突出此地之“幽”;“白鷺”具有象征意義。白鷺在遠離人群的幽僻之地生活,是一種與世無涉、過著悠閑恬靜生活的水鳥,所以此處的白鷺隱喻(象征)著與世無涉、悠閑恬靜,本身就體現“幽”境;以“白鷺”作結可以映照出作者的心境。結合注解“詩歌寫于詩人辭官歸隱故里之后”可知,詩人厭煩仕途的喧囂不息,追求歸隱生活的安閑寧靜、悠閑自樂,所以尾句以白鷺不驚,悠閑自得,襯托了詩人幽靜的內心世界。(三)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蘇軾曾在《赤壁賦》中以剪影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刻畫了曹操豪邁英武、文武雙全的風姿。(2)以流水比喻時光流逝,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句,屈原在《離騷》中也有類似表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鹿”常被古人寫進詩中,或表示寄托,或暗示隱逸,或為尚賢,或為寧靜,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釃酒臨江②.橫槊賦詩③.汨余若將不及兮④.恐年歲之不吾與⑤.呦呦鹿鳴⑥.食野之蘋(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名句名篇的能力。書寫時需要注意的字形有:“釃”“槊”“汨”“呦”“崖”“溪”。三、語言文字運用(一)語言文字運用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服裝作為漢禮的一部分,在歷史過程中,除了朝代更替導致服飾演變,還有很多外來服飾(胡服)被漢人以至于傳統(tǒng)服飾風格樣式極其多樣,融入漢服體系的胡服也被稱為漢服。歷史上服飾經歷了多次的胡漢融合,有的服飾融合是被動的,有的是主動的,無論哪種方式的融合,(),就成為漢服的一部分,于后來忘了其本來是胡服的事實。如戰(zhàn)國時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將胡人的窄袖短衣引進漢人的服飾系統(tǒng)。再如,辮線襖是元代蒙古人所穿的款式,后來演變?yōu)槊鞔鷿h服普遍穿著的曳撒。清代旗人袍服上的立領,則在后世演變?yōu)榈臐h服元素。旗袍是胡服漢化并且胡漢融合的結果。所以,無論是從歷史、風格、樣式還是來源等方面分析,漢服的構成都是相當復雜的。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14A.兼容并蓄利用以致主要B.兼容并包使用以至主要C.兼容并包利用以致重要D.兼容并蓄使用以至重要1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從語境看下列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A.辮線襖是元代蒙古人所穿的曳撒,后來演變?yōu)槊鞔鷿h服普遍穿著的款式。B.元代蒙古人穿著的款式,演變?yōu)槊鞔鷿h服普遍穿著的辮線襖,稱為曳撒。C.辮線襖是元代蒙古人所穿的,后來演變?yōu)槊鞔鷿h服普遍穿著的曳撒。D.元代蒙古人穿著的辮線襖,演變?yōu)槊鞔鷿h服普遍穿著的款式,稱為曳撒。20.下列填入文中括號內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A.只要被漢人接受并廣泛使用的B.只要廣泛被漢人接受的C.只要被漢人廣泛接受并使用的D.只要廣泛被漢人接受并廣泛使用的【答案】18.D19.D20.A【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詞語的能力。第一空:“兼容并蓄”把不同內容、不同性質的東西收下來,保存起來。“兼容并包”,把各個方面全都容納包括進來。語境為“在歷史過程中”,強調保存,用“兼容并蓄”。第二空:“利用”,①使事物或人發(fā)揮效能。②用手段使人或事物為自己獲取私利。“使用”,運用、利用。語境為“還有很多外來服飾(胡服)被漢人”運用,用“使用”。第三空:“以致”,意思是使得因此,結果,表示前一分句導致的結果。“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范圍、數量、程度、時間等延伸和發(fā)展,一般指從小到大、從小到多、從淺到深。語境為“于后來忘了其本來是胡服的事實”,與前文是遞進關系,用“以至”。第四空:“主要”,事物中最重要的或起決定作用的?!爸匾?,具有重大的意義、作用和影響的。語境為“清代旗人袍服上的立領,則在后世演變?yōu)椤臐h服元素”,強調重大意義,用“重要”。故選D?!?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兩處錯誤。

15一是“后來演變?yōu)槊鞔敝小昂髞怼币辉~多余,可刪除。二是“辮線襖……演變?yōu)槊鞔鷿h服普遍穿著的曳撒”句式結構混亂,表意不明,可改為:元代蒙古人穿著的辮線襖,演變?yōu)槊鞔鷿h服普遍穿著的款式,稱為曳撒。故選D?!?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句子語句復位的能力。比較各選項,都有“廣泛”一詞,“廣泛”應該修飾“使用”比較合適,即“被漢人接受并廣泛使用”,排除BCD。故選A。(二)語言文字運用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近每次返鄉(xiāng),黑土地總是極盡柔情待我。當我的兩腳插在浸了油似的黑土地里,即便是大旱時節(jié),濕漉漉的地氣也沖得腳心癢酥酥的,_____①_____,我感覺到筋絡舒展的咔咔聲,我感覺到血管中沖撞著一排又一排黏稠的然而又是流動著的激情的浪頭。唯有此時,我可以和剛剛拱出土皮兒的薺菜私語,可以得到玉米纓子揚來的花粉,可以喝到奉獻到手心的螞蟻酒,這時候我能把目光的線一直拉到松遼平原的極處,_____②_____,進入一種境界。我想我變成了黑土地上植根并且眺望著的樹,一棵生有兩個丫杈的樹,一棵擎著亂蓬蓬鳥窩的樹,一棵白樺樹。我想我不怕被肅殺的風搖落最后一片葉子,葉落了還會再生。我想我可以燃燒。在地上成炭,在地下變煤。因為,_____③_____。2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充滿情感,請簡要分析其修辭和表達效果。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答案】21.運用了比喻手法,用“樹”為喻體表達植根、扎根情懷,呈現對黑土地的感情之深;運用排比手法,層層推進,呈現對黑土地的感情之強烈與不可抑制;四句喻體逐漸具體化,最終以“白樺樹”為喻體,呈現黑土地獨有的地域色彩,表達了只有而且唯有“黑土地”才是自己情感傾訴的對象。22.①我的兩足張開十個“根須”吸吮著水汽②看云起云飛③我是黑土地的子孫【解析】【2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常見的修辭手法及分析句子表達效果的能力。

16本劇運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辭手法。把“我”比喻成“一棵樹”,根據“黑土地上植根”可知用“樹”為喻體表達植根、扎根情懷,呈現對黑土地的感情之深;“變成了黑土地上植根并且眺望著的樹,一棵生有兩個丫杈的樹,一棵擎著亂蓬蓬鳥窩的樹,一棵白樺樹”運用排比手法,從“根植”到“生者”“擎著”再到“白樺樹”層層推進,呈現對黑土地的感情之強烈與不可抑制;四句喻體逐漸具體化,最終以“白樺樹”為喻體,呈現黑土地獨有的地域色彩,表達了只有而且唯有“黑土地”才是自己情感傾訴的對象?!?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①處,根據前一句“濕漉漉的地氣也沖得腳心癢酥酥的”可知,寫了腳心的感受后應寫腳趾的感受,根據前文“即便是大旱時節(jié),濕漉漉的地氣”可知,應寫腳趾對地里水汽的感受,所以可填“我的兩足張開十個‘根須’吸吮著水汽”。②處,根據空前句“這時候我能把目光的線一直拉到松遼平原的極處”可知,這是寫遠眺天邊的景色,所以可填“看云起云飛”③處,根據文段開頭句“近每次返鄉(xiāng),黑土地總是極盡柔情待我”可知,我是黑土地上長大的人,最后一句與首句照應,所以可填“我是黑土地的子孫”。四、寫作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有人說,人生應當活得有意義,應該多做有意義的事,只有有意義的生活才活得有價值;也有人說,人生應當活得有意思,做有意思的事比做有意義的事更“有意思”。以上材料對我們頗有啟示意義。請結合上述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有意義與有意思千年前的倉頡必定未曾料到,昔日他所創(chuàng)造的兩組字,竟讓無數后人主動或被動地在對“有意義”和“有意思”的人生思考中,徘徊了數千年。人們渴望著意義,亦渴望著有意思,卻經常迷失在其一或糾結于兩者之間,殊不知,每個人都應該在有意思和有意義的交合處,找到屬于自己的契合點。  有意思卻無意義的人生是淺薄的,甚至是失敗的?,F世中的人們又有多少沉溺于這種淺薄中而不自知?自爆其丑的網紅,為求出名,不惜以丑為美,媚俗不已,這是她的樂趣?瘋狂飆車的“富二代”,視生命如兒戲,那是他們的意義?歷史是公正的,昔日造鹿臺、建酒池肉林的商紂王已經成為了歷史的反面教材。單純追求樂趣,也許可以獲得快意,可永遠無法掩飾其內心的空虛和淺薄。

17  有意義卻無意思的生活是寡淡而無味的。有意義卻并不意味著可以為了意義丟失生活的情趣。烹制菜肴尚且注重色香味俱全,而不只為食物本身的營養(yǎng),更何況你我的人生呢?沒有意趣的人生,無論承載著多少價值,于個人而言,都不是豐盈的。曾經,福特公司發(fā)現流水線生產車間的出錯率極高,非常不解為什么每個人已重復上萬次的幾個固定動作還會出錯。調查后才發(fā)現,原因是員工們?yōu)闊o止境的無趣枯燥的重復而心生厭倦。后來公司定期更換員工們負責的環(huán)節(jié),從此錯誤率低了很多。其實,有意思與有意義并不矛盾,二者本該是相輔相成,而真正的智者往往在有意思中尋找意義的價值,而在有意義中獲得有意思的樂趣。懂得生活的人明白,個人的存在不是為了單純的價值實現,我們有必要去追求人生的樂趣,并用這種樂趣來選擇實現有意義人生的方式。既有意思又有意義的人生,往往可以走得更遠。有人曾經感嘆霍金,承受著癱坐在輪椅上的苦痛,更有著對艱苦科研的堅持,其實,我倒覺得,從霍金對宇宙之美的贊嘆中可以看出,他也許正沉浸在探索宇宙的樂趣之中。真正有意思而生發(fā)的尋找意義之路,在別人看來也許是艱難的,可對他本人而言,卻是幸福的。而像“雷鋒傳人”郭明義,卻更多地從意義中尋找到了有意思的人生趣味,如果你能看到他每一次自我奉獻后滿意而知足的笑容,你就會明白有意義的人生趣味在何處了?!坝幸饬x”與“有意思”,如同雙生花一般,開在人生之河的兩岸,忽略了任意一朵,都將失去一半的風景?;ㄩ_兩岸,人生才會真正“有意義”與“有意思”。【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寫作的能力。審題:這是一道引語式材料作文題。材料中提到兩種觀點,一種認為人生應當活得有意義和價值,一種認為人生應當活得有意思,認為做有意思事比做有意義的事更“有意思”。意思與意義僅一字之差,境界與層次卻是天壤之別。做有意義的事需要強大的信仰與信念支持,需要付出巨大的精力,卻不一定會得到個人利益,而做有意思的事因其有意思,我們總是輕易地被其吸引,因而投放精力且樂此不疲,但其帶來的娛樂與輕松往往短暫與膚淺。根據材料信息構思立意,有意義和有意思二者并不矛盾,是相輔相成的。有意義的事固然重要,有意思的事也同樣重要。二者并非做“有意義”的事情但不能排斥掉“有意思”,否則人生不免單調。如果只沉迷于有意思而不考慮意義和價值,人生的質量也就不高。我們可把“意思”定義為有“情趣、趣味”,繼而可以衍生出諸如“審美追求,娛樂追求,感官享受”等,把“意義”定義為“價值、作用”,繼而可以衍生出“追求永恒的價值、對社會有貢獻”等。

18行文思路上,首先提出中心論點,有意思與有意義對立而統(tǒng)一。然后分別展開論述,從有意義的事中尋找樂趣,發(fā)現有意思的事,從有意思處開始徜徉,同樣可以游至價值的此岸,甚至更堅忍,更耐久。有意思的事在一開始的時候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是時間一長就很可能成為有意義的東西。最后總結全文,“有意義”與“有意思”就像光與影,是事物的一體兩面,不可分割。因此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一生便成了最正確的選擇。立意:1.有意思和有意義相輔相成。2.于有意義中發(fā)現趣味。3.希望生活既深刻又有意趣。

19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容,確認文檔內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內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絡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