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高考語文閱讀訓練(11)》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應用文檔-天天文庫。
1、高考語文閱讀訓練(11)行吟閣遐想黃秋耘前幾天,翻出一張舊照片,是我自己拍的武昌東湖旁邊的行吟閣。這張已經開始有點褪色的照片,引起了我一段深沉的回憶。五年前的初春,我因事去廣州,路過武漢。在一個大雪后的晴天,我前去東湖,在行吟閣和屈原紀念館一帶盤桓了大半天。不知道為什么,對于屈原,我有一種“曠百世而相感”的特別感情。從少年時代起,我就愛讀《離騷》,每讀到“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時候,總是“唏噓而不可禁”。不過,我真正理解屈原的精神和《離騷》的真諦,還是在直接受到聞一多先生的教誨以后。說起來,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那時我在北平清華大學
2、讀書,聞一多先生主講的《楚辭》是我最喜歡的功課之一。聞先生上課是不拘形式的,別的教師都在日間上課,他偏偏把課程排到晚間。我還記得,每當華燈初上,或者皓月當頭,他總是帶著微醺的感情,步入教室,口里高吟著:“士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方可為真名士!”接著,他就邊朗誦,邊講解,邊發(fā)揮。時而悲歌慷慨,熱淚縱橫;時而酣暢淋漓,擊節(jié)贊賞。與其說聞先生是以淵博學識、翔實的考證、獨到的見解吸引著我們,毋寧說他是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沉的悲憫情懷感動著我們。1935至1936年間,敵人的鐵蹄已經越過了長城。那時候,幾千里錦繡河山,幾十座繁榮城市,都已經遭受踐踏。舊時在那些暫時還沒有淪陷的國
3、土上,南瞻北望,又何處不是哀鴻遍野,民不聊生?這艱難的歲月跟屈原的時代是多么相像??!因此,聞先生的孤憤高吟、長歌當哭,就更容易引發(fā)我們的共鳴同感了。有時候,我甚至感覺到:在聞先生的靈魂里就活著一個屈原,他好像就是屈原的化身。且說我那天來到了行吟閣畔,東湖兩岸,積雪茫茫,素裹紅裝,江山如畫,四顧無人,萬籟俱寂,連幾里外水鳥振翅的聲音都聽得到。我參觀過屈原紀念館之后,又在矗立湖濱的屈原像前憑吊一番。我仿佛看到這位項上掛著花環(huán)、腰間佩著長劍、足下穿著芒鞋的古代詩人,披發(fā)佇立,蹙額低吟:“瞻前而顧后兮,相觀民之計極。夫孰非義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我又仿佛看到穿著破舊的長袍、飄拂著長
4、髯、背著雙手的聞一多先生,昂首仰天,血脈僨張,作獅子吼:“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想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后來這兩個形象就合而為一,何者是屈原,何者為聞先生,我都分不清楚了。我無意以古人喻后人,以后人比古人,但一接觸到與屈原有關的事物,總是情不自禁地聯(lián)想起聞一多先生的風貌。的確,他們雖然相隔兩千多年,但無論是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貞,還是斗志的堅強,死事的壯烈,都是頗有些相似的。因此,漫游之余,我又忽生遐想:聞先生是湖北人,且曾幾度寓居武昌,假如在行吟閣上,屈原館中,另辟一室,陳列
5、先生的衣冠遺物、著作手稿以及金石創(chuàng)作,使這古今兩位偉大的受國詩人相得益彰,也許不見得是毫無意義的事情吧。作為一個景仰聞一多先生的學生,我是殷切地期望著的。14.作者在行吟閣畔產生了哪些“遐想”?請簡要概括。(6分)15.結合原文內容,回答下面的問題。(6分)(1)作者對屈原“曠百世而相感”,“相感”的是什么?答:(2)引發(fā)作者對屈原“相感”的因素有哪些?答:①②③16.屈原與聞一多的形象在作者心目中“合而為一”,原因是什么?(4分)答:17.文中畫線部分所描寫的自然環(huán)境有什么特征?這樣描寫起什么作用?(6分)(1)特征:(2)作用: 14.①想到屈原的形象和詩句。
6、②想到聞一多先生的形象和詩句。③想到在屈原館中另辟聞一多紀念室。(意思答對即可)15.⑴憂國憂民的情感,九死不悔的精神。⑵①少年時代愛讀《離騷》,感慨不已。②青年時代聆聽聞一多講授《離騷》,加深了對屈原精神的理解。③五年前瞻仰屈原紀念館,心靈再次被觸動。(意思答對即可)16.因為二人對人民的熱愛、對祖國的忠貞、斗志的堅強、死事的壯烈,都是相似的。(意思答對即可)17.⑴特征:秀美,寧靜。⑵作用:以秀美的山河烘托兩位愛國詩人的偉大形象,以寧靜的環(huán)境襯托作者激蕩的內心世界。(意思答對即可)幸福和痛苦的領悟俞敏洪?? 有一年夏天,我沿著黃河旅行,無數次站在黃河岸邊,看滔滔河水像黃龍
7、翻滾,自天際流下,把我的心都流成了無邊無際的壯闊;無數次注視著落日像血一樣融入河水,好像生命被一次次重新染色,每一次都有奔騰到海的沖動。? 但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黃河邊上,用瓶子灌一瓶河水。泥漿翻滾的水,被灌到水瓶里以后,依然十分渾濁,透過瓶子,看到的只是渾濁黃色的世界。在瓶子背后,看不到天,也看不到地。面對這樣的水,我感到了痛苦和絕望,感到了黃河河床不斷提高帶來的災難,感到了人們在這種災難中的呼喊。我把水瓶放在邊上,痛苦地坐在岸邊,看著黃河發(fā)呆。? 一段時間后,我把眼神從遠處收回來,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