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由“教過了”想到的[論文]》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由“教過了”想到的由“教過了”想到的于永正一天晚上,一位外地的青年教師在電話里對我說,這次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特別是作文一項失分較多。為此,他一直很糾結。我問他考的什么作文。他說:“試卷上的要求是:運用習作例文《山坡上》的寫作方法,寫一寫初冬的校園,題目自擬?!蔽艺f:“這個要求不高呀,怎么寫不好呢?”“是呀,這篇例文剛學過不久,我還讓學生練了兩次呢?!背了剂艘粫?,他又說,“看來,教學不能滿足于教過了,教過了‘不等于教會了’。這位年輕教師的悟性是很高的。他的話使我想起了兩種對“教學三境界”的描述。其一: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其二:教過了;教對了;教會了
2、。第一種描述,側重點是“教”;主要說的是教師的一種教學狀態(tài)。第二種描述,落腳點是“學”,它的終極關懷是學生,是學生“學會了”沒有。我贊同第二種說法。我年輕的時候,和這位青年教師一樣,常常滿足于“教過了”,而且常常對學生說:“該教的我教過了,該練的也讓你們練過了,考不好是你們的事?!币源藖硗菩蹲约旱呢熑?。后來,我明白了,“教過了”真的不等于“教會了”,對6至12歲的孩子來說,二者更不能畫等號。如何才能“教會”呢?首先,我們的課堂教學要有效。什么叫教學?施良方先生認為,教學(教),就是教師引起、維持與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有了教師,有了學生,有了教材,我們的教學在實際中未必真的發(fā)生了。如
3、果沒有“引起”學生“注意”,那教學就根本不會發(fā)生:如果沒有“維持”,那么教學就不能持續(xù)下去;“引起”和“維持”不是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學習,學有所獲。只有“引起”“維持”“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教師的教學才真正發(fā)生,學生的學習才真正發(fā)生,教學才會有效果。其次,我們的訓練要有效?!皶?,是一種能力。凡語文能力,都是在反復的語文實踐中形成的,不是“教過”就會的,也不是一“練”就奏效的。就拿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的習作例文《山坡上》來說吧,這篇例文意在告訴學生:一切景物皆可入文,寫景要“動靜結合”——既寫花草樹木,也要寫蟲魚鳥獸。寫“靜”也好,寫“動”也好,要對比著寫——草有高矮之分,顏色
4、有深淺之分,花有紅黃藍白之分,動物有膽大膽小之分,如此等等。這樣寫,就顯得錯落有致,有層次感,有立體感。這些關于寫景的初步要求(知識),要在教學中讓學生明白并記住。課堂教學要有效,但要學生在習作中達到上述要求,必須經(jīng)過多次訓練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達到“會”的目的,只練一兩次顯然不行。我在教習作例文《山坡上》時,讓學生練寫了五六篇寫景的作文,即便如此,班里仍有些學生寫得不盡如人意。不僅作文要多練,要把字寫得正確、規(guī)范(入楷書之體),也得天天照著字帖練。離開字帖,或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誰也練不好字。還有朗讀。能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也不那么容易,必須在老師反復示范、引領下天天練習,
5、才能讀好?!俺孔x”的傳統(tǒng)不能丟。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有“目標”卻不“達標”的現(xiàn)象普遍存在。問題的癥結主要出在教學中缺乏有指導性的“練”上?,F(xiàn)在的狀況是,一方面學生該會的不會,另一方面學生負擔又太重,學得很苦??嘣谀睦??苦在做無用的練習冊、試卷以及機械的抄寫上了。學生大量做的是“無用功”。什么“看拼音寫漢字”“組詞”“選詞填空”“找反義詞”“修改病句”“修改短文”……更令學生頭疼的是所謂“閱讀題”——給一篇文章,出些題目,讓學生去“摳”。此外,老師還布置大量的抄寫作業(yè)。有位學生對我說:“老師每天都布置寫字作業(yè),少的每個字寫三四遍,多的寫七八遍。如果寫錯了一個字,罰抄50到100遍。有一次
6、我寫錯了一個字,罰我寫100遍,寫著寫著,這個字我都不認識了。”——說來慚愧,這樣的蠢事,我年輕時也做過。這樣寫字,重復的遍數(shù)越多越糟糕!因為第一個字后面的每一個字都是第一個字原封不動的“再現(xiàn)”,而且多數(shù)情況下,后面的字,一個不如一個!更不要說這樣做會給學生身心帶來多大的傷害了。這些令學生望而生厭、望而生畏的練習冊、試卷應該廢止,機械、重復的抄寫作業(yè)應該廢止!一個人書讀多了,朗讀能力、表達能力強了,語感好了,練習冊上的許多問題可以迎刃而解。老師們一定要牢記“課標”上的話:“少做題,多讀書”!不要擔心考試。學生字寫漂亮了,書讀多了,作文寫好了,就不會怕考試,而且絕對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后勁。不
7、該做的不做,不需要講的不講,就有時間把該教會的“教會”了。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了成尚榮先生的一句名言:“教學不是背不動的書包,而是帶得走的能力。”(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qū)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