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二單元 9《幼時記趣》練習 蘇教版

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二單元 9《幼時記趣》練習 蘇教版

ID:29622505

大?。?04.56 KB

頁數(shù):5頁

時間:2018-12-21

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二單元 9《幼時記趣》練習 蘇教版_第1頁
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二單元 9《幼時記趣》練習 蘇教版_第2頁
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二單元 9《幼時記趣》練習 蘇教版_第3頁
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二單元 9《幼時記趣》練習 蘇教版_第4頁
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二單元 9《幼時記趣》練習 蘇教版_第5頁
資源描述:

《七年級語文上冊 第二單元 9《幼時記趣》練習 蘇教版》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幼時記趣》同步練習◆基礎(chǔ)達標練習1.《幼時記趣》選自《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開頭總說“物外之趣”,然后記敘了三件趣事,描繪了四幅圖畫,這四幅圖畫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寫出下面詞語在文中的意思。明:物外:私:素:稱快:神游:拔:方:3.翻譯下列句子。(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2)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3)神定,捉蝦蟆,鞭數(shù)十,驅(qū)之別院。4.下列各句是對課文的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這

2、是一篇追記童年生活的極有情趣的散文。課文圍繞“記趣”這一中心,選擇了三個典型事例進行記敘。B.課文第二段描寫了觀蚊如鶴的兩個畫面。這里作者不是單憑眼觀去接觸畫面,而是心有所向,憑借主觀想像來感受畫面,從而進入一種觀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C.本文語言簡樸、自然、生動。例如“夏蚊成雷”,寫出了蚊蟲之多,轟鳴之響,并隱含夸張的修辭方法。D.課文第三段寫神游山林的樂趣,這里不僅有前面所述的觀蚊為鶴的逼真感,更突出視小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樂。5.閱讀下列文段,完成練習。荀巨伯探友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①胡賊攻郡②,友人語巨伯曰:“吾

3、今死矣,子可去?!本薏唬骸斑h來相視③,子令吾去,敗義④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⑤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辟\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彼彀嘬姠薅€,一郡并獲全?!咀⒔狻竣僦担哼m逢。②郡:此指城。③相視:看望你。④敗義:毀壞道義。⑤一:整個。⑥班軍:調(diào)回出外打仗的軍隊。(1)與“我輩無義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吾欲之南海B.水陸草木之花C.悵恨久之D.屬予作文以記之(2)下列各項中加粗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項是()。A

4、.吾今死矣,子可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B.賊既至既克,公問其故C.汝何男子甚矣,汝之不惠D.友人有疾寡人無疾(3)將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友人有疾,不忍委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答案基礎(chǔ)達標練習:1.浮生六記、清、沈復(fù)、三白、群鶴舞空圖、青云白鶴圖、神游山林圖和鞭打蝦蟆圖2.明,眼力;物外,物體本身以外;私,私下地;素,白色的;稱快,喊痛快;神游,精神游歷。意思是說感覺中好像親游某地。拔,用力拉出,這里是搬開的意思。方,正。3.(1)心中想像的

5、景觀是鶴,那么或者成千成百(飛舞著的蚊子)果真(覺得它們)是鶴了。(2)能夠睜大眼睛對著太陽,眼力好得可以看清極其細小的東西。(3)心神安定下來,趕快捉住蝦蟆,鞭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4.C課后能力提升:5.(1)BA項是動詞用法,意為到,C項用在形容詞后,起調(diào)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D項作代詞。(2)AA項中的兩個“去”字,前一個指“離開”,后一個指“距離”,意思不同。(3)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拋棄他。

當前文檔最多預(yù)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此文檔下載收益歸作者所有

當前文檔最多預(yù)覽五頁,下載文檔查看全文
溫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數(shù)學公式或PPT動畫的文件,查看預(yù)覽時可能會顯示錯亂或異常,文件下載后無此問題,請放心下載。
2. 本文檔由用戶上傳,版權(quán)歸屬用戶,天天文庫負責整理代發(fā)布。如果您對本文檔版權(quán)有爭議請及時聯(lián)系客服。
3. 下載前請仔細閱讀文檔內(nèi)容,確認文檔內(nèi)容符合您的需求后進行下載,若出現(xiàn)內(nèi)容與標題不符可向本站投訴處理。
4. 下載文檔時可能由于網(wǎng)絡(luò)波動等原因無法下載或下載錯誤,付費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載的用戶請聯(lián)系客服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