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最苦與最樂》》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梁啟超11.最苦與最樂議論文基礎知識一.常見的表達法方式有哪些?敘述、說明、議論、描寫、抒情。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用邏輯、推理證明,闡述自己的立場、觀點、主張、看法的一種文體。從正面提出某種見解、主張,或駁斥別人的錯誤觀點。新聞報刊中的評論、雜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屬于議論文的范疇。議論文又叫說理文,它是一種剖析事物、論述事理、發(fā)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以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二.什么叫議論文?三.議論文的分類:1.立論:提
2、出自己的主張用論據(jù)加以證明,又叫正論文。2.駁論:用理論、事實論據(jù)證明對方觀點是錯誤的。3.評論:常見于報刊對新聞、文學作品的評論。4.感想:生活感想、讀后感、觀后感、雜文等。四、議論文三要素:論點、論據(jù)、論證五.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①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補充或證明中心論點的,只要研究這些論點的關系,就可以分出主從。②如何找中心論點。論點應該是明確的判斷,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陳述,在形式上應該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標題、文章開
3、頭、文章結尾、文章中間,有的則需要讀者概括。事實在議論文中論據(jù)作用十分明顯,分析事實,看出道理,檢驗它與文章觀點在邏輯上是否一致。論據(jù)是用來證明論點的科學原理和典型事實,一般是名言警句或典型、有代表性的事實來證明論點的材料,它是論點的支撐。作為論據(jù)的道理總是讀者比較熟悉的,或者是為社會普遍承認的,它們是對大量事實抽象,概括的結果。六.論據(jù):①事實論據(jù):②道理論據(jù):七.論證:論證是運用論據(jù)來證明論點的過程和方法。議論文中的論點和論據(jù)是通過論證組織起來的。是論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邏輯關系紐帶。論點是解決“需要證明什么,”論據(jù)是解決
4、“用什么來證明”,論證是解決“怎樣證明”,即使用論據(jù)證明論點的過程。4.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采用“以爾之矛,攻爾之盾”的批駁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shù)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八.論證方法有以下幾種:1.舉例論證: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2.道理論證: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辟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3.對比論證: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jù)作對比證明論點;九、議論的結構1.基本結構:十、議論文的結構類型:總分總、總分、分總;
5、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遞進式。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學習目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體會本文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重點)理解本文論證嚴密的寫作特色,欣賞作者流暢、簡練的語言。(難點)領悟作者偉大的智慧及苦樂觀,樹立對社會、對他人、對自己的責任感。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州新會人,思想家、教育家、學者。1895年中舉人。1891年至1894年從康有為受學于廣州萬木堂。1895年赴北京參加會試,隨康有為發(fā)起“公車上書”,次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fā)表《
6、變法通論》等,主張“變法”“育人才”“開學?!薄百M科舉”等。1897年任長沙時務學堂中學總教習,宣傳民權平等學說和變法主張。晚年任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著作《飲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鴻章傳》、《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等。背景資料本文選自《《飲冰室集》集外文》(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論述,平常百姓有許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啟超以他的遠見卓識和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寫下此文,道出了自己對痛苦和快樂的獨特理解。契()約悲天憫()人攬()如釋()重負注音全文
7、可分成幾個部分?一(1、2)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二(3)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三(4、5)論述“人生當于勇于負責,而不能逃避責任”。分析第一部分1、人生什么事最苦?(用原文回答)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2、為什么說貧困不是人生最大的苦痛?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第1自然段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設問,排比。作者用設問、排比的修辭手法,提出貧、失意、老、死這些人們關注的事不是人生最苦的,然后提出自己的觀點: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負了未了的責任。作者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觀點,而是先否定
8、其他的答案?因為貧困老死當作人生最大的痛苦這是許多人的想法和說法,否定這些答案,讀者就要尋找新的答案。這時在提出自己的觀點,就不顯得突兀,而是一種水到渠成之妙。你對“一日應盡的責任沒有盡,到夜里頭便是過的苦痛的日子;一生應盡的責任沒有盡,便死也帶著痛苦往墳墓里去。”一句如何理解的?說明作者把“負責任”當成是“人生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