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形狀記憶合金在汽車行業(yè)的應用》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形狀記憶合金在汽車行業(yè)的應用上課班級:2班序號:134專業(yè):09級自動化學號:0904020215摘要:形狀記憶合金在汽車行業(yè)有著重要的潛在應用。大力研究與發(fā)展形狀記憶合金,可為汽車向輕型化、節(jié)能化、自動化、智能化和舒適化方向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材料支撐,發(fā)展前景廣闊。關鍵詞:形狀記憶合金;汽車;應用1引言汽車運行的舒適性、穩(wěn)定性與安全性是評價汽車性能的一項重要指標,是汽車產業(yè)競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1]。傳統(tǒng)的設計與開發(fā)方法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都往往會使問題向矛盾的另一面發(fā)展。如通過采用較大阻尼的材料、利用隔聲隔振技術甚至重新進行結構設計來減振降噪,以便提高舒適性,但結果往往與
2、汽車輕量化的目標相矛盾。而形狀記憶合金的出現(xiàn),為解決上述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途徑。2形狀記憶合金應用于汽車行業(yè)一、形狀記憶合金的特征1932年,瑞典人奧蘭德在金鎘合金中首次觀察到"記憶"效應,即合金的形狀被改變之后,一旦加熱到一定的躍變溫度時,它又可以魔術般地變回到原來的形狀,人們把具有這種特殊功能的合金稱為形狀記憶合金。記憶合金的開發(fā)迄今不過20余年,但由于其在各領域的特效應用,正廣為世人所矚目,被譽為"神奇的功能材料"。二、形狀記憶合金的結構特征形狀記憶合金可分為3種:1單程記憶效應形狀記憶合金在較低的溫度下變形,加熱后可恢復變形前的形狀,這種只在加熱過程中存在的形狀記憶現(xiàn)
3、象稱為單程記憶效應。2雙程記憶效應某些合金加熱時恢復高溫相形狀,冷卻時又能恢復低溫相形狀,稱為雙程記憶效應。3全程記憶效應加熱時恢復高溫相形狀,冷卻時變?yōu)樾螤钕嗤∠蛳喾吹牡蜏叵嘈螤?,稱為全程記憶效應。形狀記憶合金(SMA)是智能材料結構中首先應用的問世不久的一種功能型金屬材料。其特點是具有形狀記憶效應,即材料能夠記住它在高溫狀態(tài)下的形狀,當處于低溫下的形狀記憶合金在外力作用下產生變形后,如果將其加熱超過材料的相變點,它就會恢復到原來高溫狀態(tài)下的形狀。形狀記憶合金作為驅動器元件最重要特點是:可實現(xiàn)多種變形形式,變形量大,加熱驅動時,驅動力較大。在形狀記憶合金中,研究較多的是
4、鎳鈦、銅基和鐵基3類合金。它們可作為溫度敏感元件應用于汽車的自動控制領域。例如:國外已將這些合金應用于汽車霧燈和汽車空調開關等方面。另外應用于汽車行業(yè)中的形狀記憶合金(主要是NiTi和CuZnAlMnTi合金)能夠在以下幾個方面發(fā)揮作用[3]:1溫度自反饋供油器當外界氣溫降低導致油的粘度增加時,記憶合金彈簧和一個偏置彈簧組成的裝置打開發(fā)動機附加油路,增加供油。其原理是記憶合金彈簧在低溫下有較低的彈性模量,而另一彈簧彈性模量不變,因此偏置彈簧推動記憶合金彈簧打開附加油路;當溫度較高時,記憶合金彈簧彈性模量增大,從而推動偏置彈簧關閉附加油路,以保證供油不會隨溫度變化而變化。2齒輪
5、箱記憶合金減振墊片當溫度增加時,齒輪箱中的齒輪由于材料的膨脹系數(shù)不同導致振動增大。記憶合金墊片的彈性恢復力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從而緊固力增加,達到降低噪聲的目的。3發(fā)動機風扇和車內空調自控裝置當發(fā)動機或車內溫度增加時,發(fā)動機風扇或空調會自動打開降溫;溫度降低時發(fā)動機風扇或空調自動停止或關閉。其原理與自動供油器相似。4記憶合金儲能彈簧汽車剎車會浪費能量,利用合金8%的偽彈性變形量將剎車動能轉變?yōu)閮δ軓椈傻膹椥阅?。該彈性能在行駛時釋放驅動車輪而節(jié)能??傊?,應用于汽車行業(yè)中的形狀記憶合金能夠改善汽車的節(jié)能性、安全性、舒適性、工作穩(wěn)定性以及自動化程度。3結語目前,智能材料與結構的研究雖
6、然還處于發(fā)展的起步階段,離實用化還有一定距離,但其應用前景所涉及的領域卻非常廣泛。盡管其應用當前主要集中于航空航天領域,但就汽車的結構形式來說,智能材料與結構在汽車行業(yè)有著重要的潛在應用。智能材料與結構應用于汽車行業(yè),也給智能材料與結構的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動力,如為滿足汽車工程方面的需要,各種智能材料的性能如何進一步提高,智能結構的實現(xiàn)形式尚需進一步探索,應用于汽車上的智能材料與結構系統(tǒng)的建模與仿真,傳感/驅動器結構、數(shù)量及位置優(yōu)化,控制算法與控制器設計等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只有通過大力研究與發(fā)展智能材料與結構,才能為汽車向輕型化、節(jié)能化、自動化、智能化和舒適化方向發(fā)展
7、提供強有力的材料支撐,發(fā)展前景廣闊誘人。參考文獻:[1]余志生.[M].汽車理論,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0.[2]黃尚廉,陶寶祺,沈亞鵬.智能結構系統(tǒng)—夢想、現(xiàn)實與未來.[J].中國機械工程,2000,11(1-2):32-35.[3]蔣青,李建忱,趙明.汽車工業(yè)中的先進材料.[J].汽車工藝與材料,1999(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