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明清時期福建煙草的傳入與發(fā)展》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明清時期福建煙草的傳入與發(fā)展現有的資料表明,煙草和吸煙行為起源于中南美洲。煙草何時何地最早傳入中國,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煙草史研究的深入,與煙草相關的文物相繼出土,人們對煙草的傳入有了新的認識。目前,煙草傳入我國可大致分為以下幾條路線。一是由菲律賓首先傳入臺灣、福建,再向廣東、江西等省傳播;二是由越南傳入我國廣東,并東傳到江浙一帶;三是由葡萄牙人將煙草帶到日本,再傳入朝鮮,然后由朝鮮傳入我國東北;四是由俄國傳入蒙古,再傳到新疆。在以上的四條路線當中,第一條路線傳入最早,影響最大,史料
2、最充分。也就是說,煙草最早是從福建漳州沿海傳入,之后再傳入內陸地區(qū)。1、煙草為何最早從福建傳入福建煙草種植歷史悠久,是國內煙草種植最早的地區(qū)之一,在中國早期煙草發(fā)展過程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2)。因此,研究福建煙草的早期發(fā)展情況,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國煙草業(yè)的形成與發(fā)展。1.1與福建獨特的地理位置有關福建地處我國東南沿海,海上交通便利,自古就有海上貿易的傳統(tǒng)。特別是閩南漳州、泉州兩地,自宋、元代開始就是我國東南沿海主要的對外貿易航道,尤其與南洋交流最為密切。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就在這里。鄭和七次下西洋,
3、其中數次就是從泉州港出發(fā)的。1.2與福建沿海的港口貿易有關明朝自建朝之初,即以海禁作為國策,嚴禁中國商人與海外通商,禁止外國商人來華進行貿易,規(guī)定“片板不許入海”。明政府雖在浙江和福建等地幾個港口設有市舶司,但其主要任務是官方貿易。永樂年間雖出現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壯舉,但目的只是宣揚國威,維護“朝貢貿易”,重申私商下海的禁令。當時政府采取強硬措施,對私通海商者,處以極刑,甚至株連九族(3)。官方還派兵掃蕩“泛海通商”的港口,從而徹底阻塞了對外交往的主要渠道。閩南沿海一代,島嶼眾多,海岸曲折,便于隱蔽,附近海域
4、是我國與東西洋進行海上貿易的傳統(tǒng)航道,又是明朝政府“官司隔遠,威令不到”的海防最薄弱的地區(qū)。當地人民無視政府禁令,泛海通番。據明萬歷張燮《東西洋考》記載,早在明朝中葉,僅與漳州月港一地有貿易往來的就有東、西兩洋的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貿易的對象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的商人及東西洋的土著。至成化、弘治年間,漳泉月港的對外貿易相當繁榮,業(yè)已成為“市鎮(zhèn)繁榮富甲一方”的“東南大都會”。正德年間,福建巡撫都御史涂澤民奏請有限制地開放“海禁”,明政府準許漳州月港開放洋市,準許商民前往東西二洋貿易互市(4)。月港對外
5、貿易更是進一步發(fā)展,尤與南洋呂宋貿易交往最為頻繁。而此時,煙草已由西班牙傳入菲律賓的呂宋島。隨著月港貿易的繁榮,漳州人大量涌入南洋等國經商,其中往返于呂宋最多,據張燮《東西洋考》的“呂宋”篇記載:“其地方去漳為近,故賈舶多往”。這些旅居海外的僑民與外出通商的商人,從西洋人那里認識了煙草,并學會了吸煙,了解其特殊的功用與經濟價值,再加上煙草的適應性強,易于種植,所以很快就把煙草帶到了家鄉(xiāng)漳州。2、煙草在福建的傳播與發(fā)展煙草傳入漳州后,首先在石碼鎮(zhèn)種植,因煙草有“避瘴氣毒頭瘙”之功用,吸后有舒適的感覺且容易上癮
6、,于是一時被視為良藥而引種開來,煙草迅速地向周邊地區(qū)傳播。隨著漳民外遷或外出經商,煙草由閩南迅速傳遍全省。煙草之所以能夠在福建迅速傳播開來,基于以下幾點原因。2.1福建省其有優(yōu)越的環(huán)境條件,為煙草的生產與發(fā)展提供了自然基礎從氣候條件來看,福建位于東經115。5勺20。43,、北緯23。30'-28。22'之間,地處北回歸線北側,太陽輻射量較多,加上西北部有閩西、閩中兩大山帶屏障,削弱冬寒流影響,東南面海,受海洋氣候影響深刻,因此,熱量豐裕,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在17-21°C,無霜期25
7、0-336天,由北到南日平均氣溫>10°C的積溫5000-7000°C,月平均氣溫>20°C有5-7個月,年日照為1700-2300小時,季風影響明顯,雨量充沛,完全滿足煙草生長發(fā)育的需要(5)。從土壤條件來看,福建地跨南、中亞熱帶,地形起伏,土壤類型多樣,有紅壤、黃壤、黃紅壤、水稻土、赤紅壤等,紅壤是中亞熱帶的地帶性土壤之一,也是福建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土壤,境內遍布丘陵、山地和河谷盆地,土體呈紅色或橙紅色,土層深厚,肥力中等,適宜煙草生長(6)。2.2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煙草的生產與發(fā)展提供了技術基礎明朝
8、末年,近二千年的封建社會己越過鼎盛時期,這期間,群星燦爛,人才倍出,眾多的科技巨匠紛至沓來,天文、物理、植物學、數學等學科以及農業(yè)、水利、機械、冶金等技術都不約而同地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科學總結和新的開創(chuàng)。如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集中國古代農學之大成;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收集藥物1892種,藥方11000個,附圖1100個,被稱為凍方醫(yī)學巨典”⑺。正是由于生產力已發(fā)展到一定水平,農業(yè)科學技術也己達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從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