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元代許衡的哲學思想.doc》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元代許衡的哲學思想段文明許衡,字仲平,號魯齋,河南沁陽人。生于1209年,卒于1281年。其著述有《許文正公遺書》、《許魯齋集》。34歲時,許衡從姚樞那里得到《伊川易傳》、《四書集注》、《小學》、《或問》、《大學章句》,此后終生致力于研習程朱理學.在元代的理學家當中,許衡、劉因、吳澄占有重要地位,三個之中,就對社會、對入主中原的蒙古族統(tǒng)治者的影響來說,又以許衡為最。許衡為理學在北方的普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為元代蒙漢思想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進而促進了蒙古封建化的進程。延佑年間,朱熹的《四書集注》被定為
2、科場程式,與他在北方傳播朱子學有很大關系,史稱許衡是“元之所以籍以立國者也"①.他不僅是有影響的理學家、著名的教育家,而且博學多才,“凡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歷、兵刑、食貨、水利之類,無所不講,而慨然以道為已任”②.許衡不遺余力地潛思冥索程朱理學,為的是使由堯舜至孔孟,孔孟至二程的道統(tǒng)不被中斷,并以此來影響入主中原的蒙古統(tǒng)治者。他積極用世、熱心事功,以程朱理學教化各族子弟,他的許多弟子“致位卿相,為一代名臣”③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中統(tǒng)元年,他被忽必烈召至京師,中統(tǒng)二年,拜太子太保,力辭不任,改任國子祭酒,編《歷代帝王
3、嘉言善政錄》。后受命議事中書省。至元6年,與劉秉忠等議定朝廷官制、朝儀。翌年,被拜為中書左丞。至元8年,改授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執(zhí)掌全國教育事宜,并親自任教。許衡仕元為官,受到當時一些人的非議與譏諷,“公一聘即起,無乃速乎,衡曰:不如此,則道不行……不如此,則道不尊"④。從許衡一生的政治活動來看,他積極用世的確并非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實踐自己的“踐履”于時,以儒術改造社會的政治主張。從政是為了保存、發(fā)展中原的封建文化。在他受命議事中書省時,上疏《時務五事》,對忽必烈提出了“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漢法乃可長久",“國家之當行漢法
4、無疑也”⑤。并對忽必烈詳細進講了朱熹的為君之道的思想,正因為許衡采用了“踐履”于時的傳道途徑,所以其哲學思想在元初對社會的政治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也導致了他的富有時代特色的哲學思想。下面試就其哲學思想分析如下:文檔為個人收集整理,來源于網絡一、心性思想尊崇朱子學的許衡,為了使理學得到更廣泛的普及,雖然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但采用了陸學直識本心的“簡易”方法。他和會了朱熹的“窮理以明心”與陸象山的“明心以窮理”。許衡同意朱熹格物致知的見解,他在《大學直解》中說,“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致知格物,格字解做至字,物是事物。若要推及
5、本心的知識,又在窮究天下事物之理,直到那至極處,不可有一些不到,所以說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人于天下之理。既能窮究到至極處,然后本心的知識,無一些不致于天下之物”方面,他認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在大學盡矣”。但在如何“窮理所謂格物致知也,是知到十分善處也。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在大學所謂心正是也,行到十分善處也”⑥。為了正心誠意,須“盡心知性”,從自己身上去體察,去求人之良知善端,達到知自性.為求萬物之理,首先應當明白“心是人之神明,人之一心雖不過方寸,然其本體至虛至靈",因此“窮理"須反觀自心以“正心”,
6、“正心”即修身。求之于已,便可得到“天理”。所以說,“孔子道修身在心,能正心便能修身?!钦\意格物致知,都從這上頭做根腳來”⑦.許衡又進一步說明,天理在心中,心即是理,人們心性的不同是“盡心"程度不同所造成的.“人與天地同,是甚底同?人不過六尸之軀,其大處同處,指心。謂心與天地一般……天賦以德性,虛靈不昧,人皆有之。所以物我皆得,求之即與之,所得深淺厚薄在人,而其始本同是一理也”⑧,故而“萬物皆備于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⑨.人們只要堅持不懈,雖是“至愚的夫婦",其內在的“自然之良知”也能夠得到發(fā)展和擴大。許衡的“窮理"論,
7、和會了朱陸,使元理學減少了空疏,增加了“個人收集整理勿做商業(yè)用途篤實"。其知行并論,提倡積極主動地進行心性修養(yǎng),自我完善,此說成為后來王學知行合一論的先聲。許衡承襲朱熹關于人的氣質的清濁美惡說,認為人“所稟之氣,有清者,有濁者、有美者、有惡者,得其清者則為智,得其濁者則為愚,得其美者則為賢,得其惡者則為不肖,若得全清全美則大智大賢”,正因為人世間大多數人均程度不同地存在濁與愚,所以“圣人設教”以至善至美教化蕓蕓眾生,以達到“人有義,雖處于貧賤富貴,各行乎當行之事”⑩。這既是許衡所持的人性相同,氣不相同的觀點.個人收集整理,勿做
8、商業(yè)用途二、變化氣質許衡潛心研習朱熹修身正心學說后,總結出一套理學修身的正心誠意之道。他將人的心體動靜變化分為三個階段,并明確說明不同階段應該如何恪守天理,去除人欲。心體未發(fā)臨事之前,應當持敬。此時要“身心收斂,氣不粗暴”⑾,警惕非分的人欲產生不義?!岸瓷碇浚鋭t有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