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善與至善:論朱子對《大學》闡釋的一個向度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行業(yè)資料-天天文庫。
1、善與至善:論朱子對《大學》闡釋的一個向度提要:本文認為,朱子對《大學》闡釋最根本的一個向度是《大學》“三綱領(lǐng)”中之“止于至善”。在朱子看來,“至善”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善”,小學的工夫成就的是“善”,即使人做一般意義上的好人,而大學則要人“止于至善”,做一個圣人。所謂“止于至善”,它一方面意味著要將人本有的明德推至極致,使人心不受一毫私欲之沾染;同時又表現(xiàn)為應(yīng)事接物之際體察入微,不僅不受事物千變?nèi)f化所左右而保持吾心之貞定,而且更能將事物之方方面面無不安排得妥當合理。同時,要“止于至善”,工夫上要求無所不用其極,一節(jié)接一節(jié)而止于至善。而
2、在這層層遞進的工夫論體系中,最重要的是格物致知論,它是“止于至善”最重要的保證,朱子詮釋《大學》之所以以重視格物工夫為特色,應(yīng)落實在這一點上予以考慮。就此而言,朱子格物的目的不在于博學多聞,而在于實踐領(lǐng)域的止于至善,單純以知識論的立場來看朱子的格物論恐怕有所偏差,陸、王“義外”、“支離”等批評也要重新予以審視。朱子平生用力最多者,在《大學》一書,I其學說之核心內(nèi)容,特別是他的工夫理論,即格物致知說,正是在通過對《大學》的闡釋過程中,得到了最完整的表達。然朱子之學,最受后儒詬病者,亦多集中于其《大學》學中,約而言之,批評的聲音來自兩個方
3、面:其一為經(jīng)學史家?;蛟粡姺纸?jīng)傳,或曰顛倒舊次,或曰補闕遺文,II在他們看來,朱子的做法未免“率情咨意”而“不可為訓”,III然而,就是對朱子的《大學》學批評相當嚴厲的周予同先生,也承認“當微言大義之際,托經(jīng)學以言哲學,自有其宋學之主觀立場?!盜V 因此,從哲學解釋的立場來看,盡管經(jīng)學史家的批評可以成立,但我們也不必囿于傳統(tǒng)經(jīng)學的立場,以整理古籍的要求來看《大學章句》而否定之。V 第二種批評則來自哲學家的陣營。這一批評主要集中于朱子《大學補傳》及其相關(guān)的義理內(nèi)涵,早在與朱子同時代有陸象山,后則有王陽明。他們對朱子的格物致知論尤為不滿,
4、以朱子之工夫論為“支離”,又以為其專務(wù)“道問學”而忽視“尊德性”,從而有向外求索之病等等,故王陽明又有恢復古本《大學》之說。沿續(xù)陸、王之思路,現(xiàn)代學者中也有許多人以朱子的格致說近似于西方哲學意義上的知識論,如牟宗三先生就目之為“泛認知主義”。VI 毋庸置疑,朱子詮釋《大學》的關(guān)鍵在于格物致知說,而其引起的爭論亦多由之而起。本文的意圖不在于判定孰是孰非,亦不討論朱子之說是否真正符合古本《大學》的原義,就象現(xiàn)在風行一時的詮釋學來說,也有所謂“詮釋與過度詮釋”之爭,VII但這不是我們要關(guān)心的問題。然而,正如伽達默爾所說的,“作為歷史對象的整
5、個流傳物并不是像單個文本對于語文學家那種意義上的文本?!盫III從哲學詮釋學的立場來看,“解釋者必須恢復和發(fā)現(xiàn)的,不是作者的個性與世界觀,而是支配著文本的基本關(guān)注點――亦即文本力圖回答并不斷向它的解釋者提出的問題。假如這種把握住由文本提出的問題的過程僅僅被想象為科學地提取出‘本來的’問題,那它就不會導致一種真正的對話,只有當解釋者被主題推動著,在主題所指示的方向上作進一步的詢問時,才會出現(xiàn)真正的對話。”IX因此,如果要對朱子對《大學》的詮釋作進一步的研究的話,我們與其討論朱子的詮釋是否符合古義,毋寧去探究一下,在朱子心目中,《大學》文
6、本力圖回答并不斷向后世的詮釋者們提出的問題為何?這實際上也就是說,就《大學》一書來說,朱子從中發(fā)現(xiàn)并對之關(guān)注的問題為何?一旦我們回答了這一問題,也就不難理解朱子為什么會提出其獨具一格的對《大學》闡釋的理論了。一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們似乎可以先從一個更為簡單一點的問題入手,這即是:在朱子心目中,《大學》的意義究竟何在?在朱子看來,《大學》所講的是“大人之學”,實相對“小子之學”而言。《大學章句序》中說,人生八歲至十五歲入小學,“教之以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節(jié),禮樂射御書數(shù)之文”;及十五歲成人之后,才“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是為大學。雖然朱
7、子在《大學章句》之卷首引用了伊川稱《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的評價,但這可能只是某種推尊前賢之意,我們大可不必深究。事實上,在朱子心目中,一個人的教養(yǎng)必須分成兩步走,在大學之前要有一個小學教育的階段,小學才真正擔負著入德初階的任務(wù)。在《大學或問》中,朱子進一步闡明了小學與大學之關(guān)系:學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為道則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習之小學,則無以收其放心,養(yǎng)其德性,而為大學之基本。及其長也,不進于大學,則無以察夫義理,措諸事業(yè),而收小學之成功。在《答胡廣仲》一書中,朱子說得就更加明白:蓋古人由小學而進于大學。其于灑掃應(yīng)對進退之間,
8、持守堅定,涵養(yǎng)純熟,固已久矣。是以大學之序,特因小學已成之功而以格物致知為始。今人未嘗一日從事于小學,而必曰先致其知然后敬有所施,則未知其何為主而格物以致其知也。此外,在《語類》中也大段地討論了小學與大學的關(guān)系。X大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