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父母控制與兒童順從行為的研究綜》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幫助兒童學(xué)會自覺控制自己的行為,使之與社會的期望、標準一致。家庭是兒童社會化的首要場所,親子間的控制性交往是兒童社會化的主要機制。通常,在兒童一兩歲時,當父母要求他們自控、而他們也意識到了周圍人的要求并有了控制自己行為的一定能力時,兒童的社會化就開始了。在兒童早期,“自控”常以“順從”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3]。兒童是怎樣從“外控”走向“自控”的,這是發(fā)展心理學(xué)者非常關(guān)心的課題,從70年代末期以來,國外對此問題有不少研究,本文擬對這些研究作概括的介紹。???1關(guān)于父母控制策略的研究???一般來說,兒童一歲以后,父母就開始關(guān)注孩
2、子自控能力的培養(yǎng)了,因為這時候,孩子在運動、語言能力等方面迅速成長,開始追求自主,這對他們的父母是一種挑戰(zhàn)。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親子交往的方式也發(fā)生著變化。家長對孩子不再是單純的寵愛、依順,而是開始拒絕兒童的要求,同時向他們提出要求,這就是家長的控制、即外部對兒童的社會化施加影響的開始[1]。???1.1父母控制技能的概念???關(guān)于父母的控制,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表述。Schaffer和Crook(1980)提出了“控制技能”這個術(shù)語。他們認為,控制技能是指成人用來改變兒童正在進行的活動方式的行為,其作用是引導(dǎo)兒童的行為朝著特定的方向發(fā)展,制止某些傾向,增
3、強另一些傾向。Flavell(1977)認為,控制技能是成人在與兒童交流時所用的“促進、制止、命令(監(jiān)督)、引導(dǎo)、設(shè)計(塑造)”的行為。在兩個人或兩個以上的人的交互作用中,總存在著控制技能,這種技能在父母與子女相互作用中更為顯著,尤其在學(xué)前階段。???1.2控制技能的分類???研究者一般把控制技能分成兩大部分:身體控制和言語控制[4]。他們發(fā)現(xiàn),父母對兒童的身體控制隨兒童年齡增長而減少,言語控制則隨其年齡增長而增多。???控制策略是父母運用他們的控制技能來控制孩子行為的具體手段和方法。有研究者根據(jù)父母控制策略中包含的控制力度的高低把控制策略分成強控制型和弱
4、控制型。強控制策略包括直接命令、批評、否定控制等;弱控制策略包括間接命令、說理、協(xié)商等。研究發(fā)現(xiàn),弱控制的父母行為,如建議和解釋與兒童的順從呈正相關(guān)。強控制策略,如批評和斥責(zé),與兒童的對抗和生氣呈正相關(guān)。弱控制型策略能激起最理想的喚醒水平,它能幫助兒童較好地去達到父母的要求和期望。與之相對,父母的否定與強控制可能導(dǎo)致兒童的焦慮、恐懼、生氣和挫折感。???2關(guān)于兒童順從行為的理論???2.1強化理論???強化理論把順從看作強化的結(jié)果。它認為正強化(表揚、獎勵)可以加強目標行為——順從。懲罰則用來遏制不順從行為。兒童之所以表現(xiàn)出順從行為,是因為不順從時受到懲罰
5、,而順從時受到獎賞。???Patterson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的對抗行為也是對父母的一種控制和壓力。如果兒童的對抗行為成功地使父母放棄了他們最初的要求,那么兒童以后的不順從概率就會增加,因為對父母反抗的成功強化了兒童的違抗行為。???Wahler特別強調(diào)正強化在導(dǎo)致兒童違抗行為中的作用,比如父母對兒童不順從行為的注意會強化兒童的不順從行為。從這個觀點出發(fā),來自父母的正強化和負強化都可能導(dǎo)致兒童的不順從。???2.2社會剝奪理論???五六十年代盛行的社會剝奪理論曾提出這樣一個假設(shè):社會剝奪引起人想“依賴他人”或“被他人接受”的動機,而社會滿足會降低這種動機。當
6、這種動機被喚起時,兒童會處于一種隨時準備取悅別人和接受別人影響的狀態(tài)。一些研究者認為,社會剝奪(如愛的收回)的效果依賴于因社會剝奪而引發(fā)的焦慮的大小。???2.3互惠理論???Maccoby和Martin提出,順從有兩種,一種是以互惠為基礎(chǔ)的“接受性順從”,另一種是出于情境壓力的“情境性順從”(如,懲罰的威脅或父母允諾將給兒童以獎賞)。他們認為,如果父母表現(xiàn)出準備接受兒童的影響的狀態(tài),那么兒童接受父母影響的準備狀態(tài)也會增強。Damon(1977)的研究表明,父母與兒童合作,兒童也愿意與父母合作;父母信賴兒童,兒童也愿意相信父母,并與父母合作。他還發(fā)現(xiàn),七八
7、歲的兒童會考慮到“交換”而決定是否順從父母。Berndt(1979)的研究發(fā)現(xiàn),6歲以下的兒童在判斷別人的行動或?qū)λ麄兊男袨檫M行歸因時,還不能使用互惠標準,而6歲以上的兒童則要考慮是否互惠。Cox(1974)的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成人剛才依從了兒童的請求,那么隨后兒童也更可能順從成人的要求。???2.4歸因理論???歸因研究者把兒童順從的原因歸為兩種:一種是兒童自身的原因,一種是外部原因。他們認為,這兩個原因在順從行為的產(chǎn)生中有重要的激發(fā)作用。依據(jù)歸因論,如果兒童順從父母的溫和的控制策略,那么這時的順從會被兒童體驗為自己主動做出的,是心甘情愿的。而對父母強控制的
8、順從則傾向于歸因為外部因素,在性質(zhì)上更多一些情境性。???把這四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