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不良行為與不良個性心理輔導技術介紹課件》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不良行為與不良個性心理輔導●家庭治療大師亞歷山大·魯宏說:“人的成長就像樹的年輪,是一圈一圈地生長出去的,嬰兒的一圈,代表著愛和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著嬉戲與玩耍;少年的一圈,代表著創(chuàng)造與幻想;青年的一圈,代表的是情愛及探索,成人的一圈,則象征著現(xiàn)實與責任,一個完整的人(發(fā)展健全的人格),是具備上述所有特征的?!币?小學生不良行為問題的輔導1小學生不良行為小學生不良行為是指擾亂他人或對個人身心健康發(fā)展造成障礙的行為,小學生不良行為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說謊行為,偷竊行為,攻擊行為,厭學行為與游戲機和網絡癡迷行為等方面。
2、說謊行為及其輔導說謊是人類交往過程中經常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說謊包括兩個基本要素:(1)具有想欺騙他人的目的;(2)說不真實的事情。所以,說謊是有意志、有意識的行為,即具有欺騙他人的意志,而有意識地不說真實的話。小學生撒謊一般分為過失撒謊和刻意撒謊兩種。過失撒謊太多是無意的,是小學生的一個過失行為。而刻意撒謊則不同,它是學生為了讓自己達到某一目的而故意在編造謊言,是一種極不誠實的表現(xiàn),這種行為的性質比較嚴重。對于小學生的撒謊,不管是刻意的還是無意的都要及時給予糾正,不然,就會使孩子形成不誠實的品行。說謊行為產生的原
3、因壓力過大模仿別人逃避責任恐懼心理求悅心理虛榮心理逆反心理逢場心理惡意報復說謊行為的矯正與輔導采用認知-情緒療法確定誠實的靈活性標準因人因事施策啟發(fā)主動留給改過機會偷竊行為問題及其輔導偷竊行為:指一種未經允許獲取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的不良行為。原因:希望獲得物改善人際關系,取得別人的注意,家長管教太嚴,受壞人唆使,報復心理。輔導:改變認知,行為療法,適度獎懲法,改變家庭教養(yǎng)方式。認識偷竊癖偷竊癖屬于意志控制障礙范疇的精神障礙。其表現(xiàn)是反復出現(xiàn)的、無法自制的偷竊行為,雖屢遭懲罰而難于改正。這種偷竊不是為了謀取經濟利益
4、,也不具有其它明確目的(如挾嫌報復、竊富濟貧或引人注意等),純粹是出于無法抗拒的內心沖動,據(jù)此可與一般偷竊行為相區(qū)別。特點偷竊癖的特點是有不能控制的反復出現(xiàn)的偷竊沖動,偷來的物品并非自己所須,也不是為了物品的價值。患者往往是把偷來的物品丟掉或偷偷的送回原地或隱藏起來。這種偷竊沖動似乎有一定的周期,當沖動的緊張度升到一定程度,偷竊行動既帶來滿足?;颊邲]有預謀,如果是有組織有預謀的偷,則不屬于“偷竊癖”。應對患者進行教育訓練,并結合心理治療。兒童偷竊癖有些孩子屢次偷拿父母、親戚或同學的錢和物,不可思議的是,這些孩子
5、家境寬裕,平時也不缺少什么,偷來的錢和東西隨便亂用,他們甚至忘了從哪兒偷來的,偷了多少。面對家長和老師反復的批評、處罰,每次孩子都像感到錯了,發(fā)誓不再偷了,但過后仍然我行我素。從偷竊的刺激中得到滿足經對這類兒童進行精神檢查,詢問成長經歷、家庭背景、父母管教方式后,醫(yī)生的診斷結論為偷竊癖。此種行為障礙女性多于男性,一般從五六歲開始,初期多被家人忽視或未察覺,等上學后聽到老師反映,才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偷竊癖與小偷不同,其主要特征是反復出現(xiàn)不可克制的偷竊沖動,事前無計劃,有逐漸加重的緊張興奮感。行竊的錢物不是因個人實
6、際需要,也不考慮偷竊物的經濟價值,他們常將偷竊的物品丟棄、偷偷歸還或收藏起來。他們都是獨自進行偷竊,在體會到偷竊過程的刺激后緊張得到了緩解,精神上得到了滿足。內在原因為焦慮抑郁強迫癥偷竊癖是病理性的,致病因素和機理較為復雜。有關研究認為,這類兒童有大腦發(fā)育不良和腦內單胺代謝異常,因此這類兒童的情感方式、行為方式與同齡兒童有偏差。他們偷竊是病的外在表現(xiàn),內在的“驅力”和根源來自焦慮、抑郁和強迫癥。另外,患有偷竊癖的兒童多由祖輩監(jiān)護養(yǎng)育,或父母離異、再婚,與孩子缺少情感溝通,在學校多被孤立、懲罰,這使他們缺少愛和理
7、性誘導,因此也就難以建立自尊自愛。當他們的快樂取向與某些不良行為聯(lián)在一起,在潛意識中成就了一種自我精神補償,指責批評他們,就意味著壓制了他們的精神需求,不但效果不好,反而隨著年齡增長會形成心理障礙和人格缺陷。偷竊癖的有效治療一般是:(1)理解認同,消除阻抗。父母和老師要放棄偏激無效的教育方法,承認以往在關愛上的欠缺,這樣可拉近心理距離,緩解孩子的緊張感。(2)相互商定,正面強化。同孩子一道商定矯正計劃,根據(jù)過去偷竊行為頻次,制定遞減和延長周期的具體要求,若達到要求,家長要及時兌現(xiàn)獎勵,老師給予積極評語及簽字。(
8、3)專業(yè)治療,改善腦功能。根據(jù)患兒不同年齡和智商、情商、焦慮或抑郁程度,醫(yī)生選擇認知治療、放松治療、暗示治療、點穴治療等方法進行治療,使本病從根本上得以治愈。攻擊行為及其輔導攻擊行為又稱侵犯行為,是對他人的敵視、傷害或破壞性行為,通常表現(xiàn)為身體的攻擊、言語的攻擊或對他人權利的侵犯。兒童在2歲左右時就有了物質意識,開始表現(xiàn)出爭搶玩具等行為;3歲時攻擊性行為繼續(xù)發(fā)展,到4歲時達到高峰;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