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內在小孩治療法》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內在小孩治療法是近年來頗為引人注目的心理治療方法,Swain(1995)甚至將之稱為內在小孩運動(innerchildmovement)。其主要治療目標在於提升案主自尊與自我價值感、減少自憐自恨、增進自愛與自我撫慰的能力。根據(jù)文獻,許多學者曾融合內在小孩治療法於其治療過程中,并得到良好的效果。例如Benton(1990)以內在小孩治療法協(xié)助酗酒者重建自我認同、練習自我照顧、并以更健康的方式看待過去;Cameron(1991)協(xié)助曾經驗父母自殺的成人度過哀傷;Grammer&Shannon(1992)針對五位曾遭到性虐待少女(8-12歲,皆住在寄養(yǎng)中心)進行團體
2、治療,其中以內在小孩治療法協(xié)助案主穩(wěn)定情緒、增進自我肯定及練習自我保護技巧。Picucci(1992)在以男女同性戀者為對象的一個經驗性周末工作坊中,以心理劇及團體動力技巧提供男女同性戀者一個受到支持的機會,學習自我撫慰的概念,治療并照顧個人受創(chuàng)的內在小孩。Schatz(1992)認為對於在上癮家庭中長大的小孩,內在小孩治療法是非常值得推薦的工作方法。Gayol(1995)在墨西哥針對28位青少女受刑人,進行交流分析技巧中的自我撫育(self-reparenting)訓練,以增強他們的父母自我狀態(tài)。認識自己的內在小孩是課程中的一部分,訓練結果顯示青少女的行為有
3、明顯改變。Guyer(1995)曾在針對亂倫犯罪者的催眠取向治療中,使用內在小孩治療技巧對案主進行自我再教育。國內學者洪素珍(民86)在治療童年遭到性虐待的個案時,采用溝通分析取向的內在小孩治療法,處理個案的受創(chuàng)經驗。除了針對個案的受創(chuàng)經驗外,筆者進行個別諮商或團體諮商以及心理劇時,也發(fā)現(xiàn)使用內在小孩治療法可以無須探討當事人的成長歷史,甚至不需要當事人說出任何具體事件,就能進行治療工作?! ∫拦P者的實務經驗,以下幾種情形的當事人使用內在小孩治療法的效果特別好:(1)沒有具體的原因,卻覺得生活無聊、不愉快、缺乏活力;(2)只是有一種模糊的難受的感覺,卻找不到任何
4、與此感受有關的記憶;(3)隱約覺得和人有距離,無法親密,難以體會被愛或感動;(4)覺得心理疲倦、對現(xiàn)在的生活及未來感到缺乏意義;(5)因為個人禁忌,不便或不愿說出事件的經過,但仍然因為感到痛苦而需要被幫助;(6)在團體中因擔心泄秘或被批評而拒絕陳述問題內容的成員;(7)目前生活的困難牽涉層面甚廣,一時難以解決,需要學習在困難中生活?! 〔贿^,內在小孩治療法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理論或方法,不同的學者與實務工作者往往從不同的角度宣稱并使用內在小孩治療法,以下僅作一初步的整理與介紹。代表人物或理論 在心理治療領域最早討論內在小孩概念的是容格(CarlGustavJun
5、g),他於1940年首次出版「兒童原型心理學」(ThePsychologyoftheChildArchetype)中,以「在里面的小孩」(childwithin)指稱兒童原型;而第一位正式使用「內在小孩」(innerchild)這個詞匯的則是Missildine(Corrin,1994),他在1963年出版了YourInnerChildofthePast一書(中譯書名為「探索你內心的往日幼童」,彭海陽等譯,雅歌出版),以整本書討論內在小孩概念及治療方法[user10]??铝郑–orrin,1994)在他的博士論文中整理出七位與內在小孩概念有關的人物或理論:一、
6、米西迪(W.HughMissildine): 1、於1963年出版了YourInnerChildofthePast一書,是第一位正式使用innerchild一詞并以整本著作討論內在小孩概念的人?! ?、基於佛洛依德的理論太過繁瑣及不實用,故以較容易為患者所了解的語言提出一種對解決情緒困擾有實效的方法及知識(Missildine,1963)。即其內在小孩的概念為對精神分析理論及用詞的修正?! ?、內在小孩概念較類似所謂的赤子之心,而隨著社會化的過程,人們隱含認為成熟即是不要孩子氣,因此逐漸與內在小孩分離造成情緒的問題,因此應找尋一個適當?shù)那榫?,重新?chuàng)造我們在孩
7、提時所曾有過的感受(尤其是與父母相處有關的好壞感受),以便能有回家的感覺。二、交流分析(TransactionalAnalysis,簡稱TA): 1、為1950、1960年代精神分析師EricBerne所創(chuàng),目前共分為古典學派(ClassicalTA)、貫注學派(TheCathexisSchool)及再決定學派(TheRedecisionSchool)三大派別(黃佩瑛,民85)。 2、認為人有三種自我狀態(tài)(Egostate):父母、成人、兒童,其中兒童自我約在六歲時便已固定。 3、三個TA學派對成功治療的觀點不盡相同,古典學派強調成人自我的發(fā)展;貫注學派
8、重視新的父母自我狀態(tài),再決定學派則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