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從影像到擬像 》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從影像到擬像內(nèi)容提要圖像時代是人類借助視覺機器及其技術來“看”的時代,機器媒介的技術工具理性主導了人的視覺審美。本文從技術和審美的關系入手,立足審美主體的體驗,梳理了圖像時代視覺審美范式的變遷脈絡及其神話心理原型,認為正是這些心理原型驅動了視覺媒介的不斷演進和視覺機器技術的日益提高。從影像到擬像的轉變,是在視覺機器技術支持下,影像的“真實性”被不斷美化、極限化、虛擬化的過程。這最終導致了“超真實”擬像的出現(xiàn),導致了視覺意義的“內(nèi)爆”?! £P鍵詞影像擬像圖像時代視覺審美范式 琳瑯滿目的圖像和景觀充斥了當代社會并前所未有地改變了當代人的生
2、存體驗和文化境遇——影像成為人們的社會關系的中介,生活展現(xiàn)為景觀的龐大堆積(注:參見居伊.德波著,王昭鳳譯,《景觀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3頁。),視覺觀念居于統(tǒng)治地位,并“組織了美學,統(tǒng)率了觀眾”(注:參見丹尼爾.貝爾著,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版,第154-156頁。。美國學者米歇爾(itchell)認為當代文化發(fā)生了重要的“圖像轉向”。圖像和視覺性問題因而成為了人文社科領域最值得關注和反思的主題之一?! ∫?、圖像時代和視覺審美范式 圖像時代是人類借助視覺機器及其技術來“
3、看”的時代。1839年路易斯.達蓋爾(LouisDaguerre)的“達蓋爾銀版照相法”和??怂梗柌┨?FoxTalbot)的碘化銀紙照相法的發(fā)明,標志了現(xiàn)代攝影技術誕生和人類圖像時代的起點。吳瓊說:“稱今天的時代是一個奇觀化的時代或圖像時代,還有更深的一層意思。那就是我們今天的視覺經(jīng)驗大都是一種技術化的視覺經(jīng)驗。世界通過視覺機器被編碼成圖像,而我們——有時還要借助機器,比如看電影的時候——通過這種圖像來獲得有關世界的視覺經(jīng)驗”(注:吳瓊:《視覺性與視覺文化》,載吳瓊、杜予編《上帝的眼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
4、2頁。?! z影的誕生使人們越來越少通過肉眼來直接把握世界,由此傳統(tǒng)視覺藝術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在當代,美術作品都是先被拍成照片,再印制在書籍、雜志、畫冊里來傳播),世界越來越呈現(xiàn)為影像。所謂影像,意指真實世界中的事物,通過光的反射作用在膠片感光劑或電子成像裝置上的顯影成像。不同于畫像是畫家通過眼睛、大腦和手綜合創(chuàng)造的結果,影像是客觀事物經(jīng)由視覺機器的機械復制性在一個二維平面的“自動”現(xiàn)身。由于“攝影感光板并不闡釋,而只是記錄,其精確性和逼真性不容置疑”(注:皮埃爾.布爾迪厄:《攝影的社會定義》,載羅崗、顧錚編《視覺文化讀本》廣西師范大學出版
5、社,2003年版,第46頁。)。所以,“攝影影像造成了這樣一種情況,我們更愿意相信表明事物的符號而不是事物本身,更愿意相信復制品而不是原件,更愿意相信幻象而不是真實,更愿意相信表象而不是本質”(注:馬?。钏固兀骸峨娮佑跋駮r代的攝影》,載吳瓊、杜予編《上帝的眼睛》,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頁。)。正是在此意義上,海德格爾覺察到了作為現(xiàn)代標志的世界圖像時代的來臨,他說,“從本質上來看,世界圖像并非意指一幅關于世界的圖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注:馬?。5赂駹栔?,孫周興譯:《林中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
6、第91頁。)。 攝影之后,隨著電影、電視等新的視覺媒介和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影像的視覺效果不斷改觀:從黑白到彩色,從無聲到有聲,從靜止到活動,清晰度、亮度、色彩飽和度不斷提高;影像的收視方式也日益突破自然條件的限制:傳播空間越來越廣,時效性越來越高,交互性也越來越強。當代,在電腦及互聯(lián)網(wǎng)的強大影響下,影像正發(fā)生著質變。數(shù)字視頻技術催生了一種新型影像——視覺極度逼真但卻是由電腦生成或合成的虛擬影像。曾經(jīng)作為事物存在直接證據(jù)和客觀性、精確性典范的影像,終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轉化成具有欺騙性、不確定性和異質性的擬像(Simulacrum)?! ∫陨?/p>
7、就是圖像時代圖像發(fā)展演變的大致脈絡。關于其邏輯動因,理論家各有不同的解釋。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從技術決定論的立場認為,“媒介即信息”——圖像的演變歷程和特征完全受制于媒介技術的發(fā)展;讓.鮑德里亞(JeanBaudrillard)從社會學角度把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和消費社會理論結合起來,提出了著名的“符號政治經(jīng)濟學”,即在消費社會中,既不是物,也不是主體占據(jù)著統(tǒng)治地位,而是符號統(tǒng)治一切。符號價值僭越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成為消費的中介和目的,也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最終推動力。圖像時代由影像向擬像的轉變,正是符號
8、價值無限膨脹的見證,也是符號政治經(jīng)濟學邏輯的體現(xiàn);也有學者,像弗雷德里克.詹姆遜(FredricJameson)、邁克.費瑟斯通(MikeFeatherstone)、阿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