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果”的歷時演變》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果”的歷時演變 (一)從名詞到動詞。果的本義為果實,引申為動詞,表示樹木結果,再通過隱喻機制引申為抽象的事情完成、實現。如: 1、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孫詒讓《閒詁》:果,成也。) 2、君謀欲伐中山,臣薦翟角而謀得果。(《韓非子外儲說左下》)、陳奇猷《集釋》:果,成也。謀得果,猶言謀得成也。) 果又從不及物動詞發(fā)展為及物動詞,表示使事情完成、實現。由于完成、實現的語義限制,它所帶賓語多為動詞性的,指示某個事件。如: 3、城鄫,役人病。有夜登丘而呼曰:齊有亂。不果城而還
2、。(《左傳僖公十六年》) 4、晏子曰:伐無罪之國以怒明神,不易行以續(xù)蓄,進師以近過,非嬰所知也。師若果進,軍必有殃。軍進再舍,鼓毀將殪。公乃辭乎晏子,散師,不果伐宋。(《晏子春秋內篇諫上二二》) 這兩例中,果是謂語中心,全句語義著眼于事件是否完成實現,而不是事件本身,果的動詞性很明顯?! ?二)從動詞到時間副詞。例7)、8)的果出現于否定句或假設句中,是非現實句。而以下兩例果出現于現實句中,敘述已發(fā)生的事件: 5、楚眾欲止,子玉不肯,至于城濮,果戰(zhàn),楚眾大敗。(《國語晉語四》) 6、秦王以為然,舉革
3、車三十乘,而納儀于梁。而果伐之,是王內自罷而伐與國,廣鄰敵以自臨,而信儀于秦王也。(《戰(zhàn)國策齊策二》) 果仍具有動詞性,指完成戰(zhàn)和伐這些事件。但與前兩例相比,果的動詞意義已經削弱了,它的語義中蘊含了它虛化的可能性果VP,本義為實現VP,亦即使VP成真,于是果的語義會與真值確認發(fā)生聯系?! ∫韵乱恍┣闆r會促使果進一步喪失動詞性,發(fā)生虛化?! ?1)若所搭配的VP表示的是非自主行為,該行為能否實現、完成不以施事者的意志為轉移,果的動詞性就愈加削弱。如: 7、顏闔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而不應。少焉,果
4、敗而反。(《莊子達生》) 8、佞之見佞,果喪其田;詐之見詐,果喪其賂。(《國語晉語三》) 敗、喪為消極行為,通常沒有人會主動實現它,完成失敗、完成喪失不辭?! ?2)若所搭配的VP表示非持續(xù)性動作,一旦發(fā)生隨即完成,起始點與終結點同時存在,果也會喪失動詞性。如: 9、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10、魏兵罷弊,恐畏秦,果獻西河之外。(《戰(zhàn)國策秦策一》) 得、獻為瞬間動詞,沒有完成或未完成的差異,完成得到、完成奉獻亦不辭?! ∩鲜?例中,從語義上看,果失去具體的動詞義,主
5、要表示確認其后事件的出現;從語法上看,句子的謂語中心轉移到了VP上,而果變成VP的修飾語,果VP從[動+賓]結構被重新分析為[副+動]結構?! ?三)從時間副詞到語氣副詞。成為副詞的果,隨語境不同,會有兩種不同的語義: (1)如果前文未提到過對事件結果的預期,僅客觀敘述事件的先后發(fā)展,那么果就具有然后、最終義,為時間副詞,如上例8、9。又如: 11、伊尹再逃湯而之桀,再逃桀而之湯,果與鳴條之戰(zhàn),而以湯為天子;伍子胥逃楚而之吳,果與伯舉之戰(zhàn),而報其父之讎。(《戰(zhàn)國策燕策二》) (2)如果前文提到過對事件
6、結果的預期,而后事實的確如此,那么果就不僅表示時間,也表示說話人不出所料的態(tài)度,如上例8、10。又如: 12、史蘇朝,告大夫曰:亂必自女戎,三代皆然。驪姬果作難,殺太子以逐二子。(《國語晉語一》) 這是果在秦漢以后最常見的用法。這些果常被徑直當作果然,但敗、獻、作難等仍是動態(tài)VP,仍與時間范疇相關,果也就未完全脫離時間副詞范疇,仍可被理解為后來、最后。而在以下數例中,果才是更典型的語氣副詞: 13、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陳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也。(《戰(zhàn)國策秦策一》) 14、孟嘗
7、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戰(zhàn)國策齊策四》) 15、子綦曰: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莊子人間世》) 首先,例13、14中VP信和有能是狀態(tài)動詞,例15不材之木是名詞性謂語,無所謂完成或實現,果的動詞性完全消失。其次,由于信、有能、不材之木為靜態(tài)事實,不涉及事件的發(fā)展,果與時間范疇無關。再次,該靜態(tài)事實存在與否不以施事者意志為轉移,不能由施事者來實現,果的語義便不指向施事者,轉而指向說話人,反映的是說話人對事實的真值確認。這樣果發(fā)生主觀化,從行域進入知域,成為典型的評注性語氣副詞
8、,義為果真、果然?! ?四)從真值確認到疑問追究。果還能出現在疑問句中。如: 16、王使人瞯夫子,果有以異于人乎?(《孟子離婁下》) 17、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莊子齊物論》) 18、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戰(zhàn)國策楚策一》) 19、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莊子天下》) 例16為是非問句,例17為選擇問句,果表示對真值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