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李白生卒年諸說平議(1)學畢業(yè)》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李白生卒年諸說平議(1)學畢業(yè)【內容提要】李白生卒年,在歷史上有生于長安元年(701)、卒于寶應元年(762),享年62歲說;生于圣歷二年(699),卒于寶應元年(762),享年64歲說。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又有生于長安元年(701),卒于廣德二年(764),享年64歲說;生于長安元年(701),卒于廣德元年(763),享年63歲說;生于神龍二年(706),卒于大歷二年(767),享年62歲說。以上諸說都各有偏頗,此牽彼掣,難以自適。本文根據(jù)“大歷初”李白仍然在世的新史料,結合唐人《序》、《碑》、《
2、墓志》等原始資料,對上述諸說逐一辨析,重新考訂李白生卒紀年:李白既不卒于寶應元年(762),也不卒于廣德年間,而應卒于大歷元年(766),享年62歲,其生當在神龍元年(705)?!娟P鍵詞】李白生卒年李士訓商榷在對唐代詩人李白的研究中,有關其家世及生籍、生卒年等問題,長期以來異說紛呈,成為學界普遍關注的研究內容。自北宋至今,專門研究或論及此類問題者,無慮數(shù)十百家。然而,由于古今學人在史料的占有上和文字的理解上見仁見智,言人人殊,往往將簡單問題復雜化,明白的問題隱晦化,因而爭來議去,迄至今日仍無定說。本文根
3、據(jù)新近發(fā)現(xiàn)的史料,結合歷史上有關李白的碑傳、序跋等舊有文獻,僅就李白生卒年這一問題對舊有諸說再作檢討。不當之處,祈請指正。一、從新出史料看李白的生卒確年歷考載籍,有關李白生卒的記載,本有比較詳實的碑傳資料如“四序”、“四碑”(即李陽冰《草堂集序》、魏顥《李翰林集序》、樂史《李翰林別集序》、曾鞏《李白集后序》,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并序》、劉全白《唐故翰林學士李君碣記》、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裴敬《翰林學士李公墓碑》[①])可以證明,其中尤以李陽冰《草堂集序》、李華《故翰林學士李君墓
4、志并序》和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兩碑一序記事最為明皙。它們不僅明確地記載了李白的始生之年,也記載了李白的享壽之期,從中不難推算出李白生卒的準確年代。李陽冰《草堂集序》(下稱李《序》)說,李白之父“神龍之始,逃歸于蜀,復指李樹,而生伯陽。驚姜之夕,長庚入夢,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②];范傳正《李公新墓碑》(下稱范《碑》)亦謂“神龍初,潛還廣漢,(略)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先夫人夢長庚而告祥,名之與字,咸所取象”[③]。都明白告訴了李白乃是其父“神龍之始”(或“神龍初”)歸蜀所
5、生。李華《李君墓志銘》(下稱李《志》)又說李白“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④],其享年62歲亦已明甚。自神龍初(705)順推62年,其卒年非常自然地就是唐代宗大歷初年(766),這是非常清楚的事情??上У氖?,自宋以來,由于學人對兩碑一序文字推求過深,又加對李白生平史料占有不足,遂使李白生卒年這個本來不是問題的事實反而成了“問題”,千余年來,謬種流傳,無人諟正。有關李白生卒年的種種誤說,不僅影響了李白生平(諸如籍貫、出生地點)之研究,也影響了李白詩文系年、作品本事,乃至李白的部分詩文的真?zhèn)螁栴}的
6、考察和研究。筆者新近發(fā)現(xiàn)的史料,有助于我們對宋以來李白生卒諸說的清理,也有助于我們對李白生卒確年的再認識。今不揣谫陋,略作探討。郭忠恕《汗簡》卷七《目錄略敘》引唐李士訓《記異》:大歷初,予帶經(jīng)鉏瓜于灞水之上,得石函,中有絹素《古文孝經(jīng)》,一部二十二章,壹仟捌佰桼拾貳言。初傳與李太白,白授當涂令李陽冰,陽冰盡通其法,上皇太子焉。[⑤]這是一條非常珍貴的史料,它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李白“大歷初”(766)尚從李士訓處得新出土的“絹素《古文孝經(jīng)》”,并將之傳與李陽冰。由此可知,李白的卒年最早也應在大歷元年(7
7、66)。引錄這則史料的郭忠恕《汗簡》,系今存唐、宋最早字形工具書之一,所錄古文字形都是五代和北宋時期可見的古文字資料,相當一部分出自戰(zhàn)國古文,在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李士訓所發(fā)現(xiàn)的《古文孝經(jīng)》字形,也著錄其中,至今猶可按覆。李士訓將《古文孝經(jīng)》傳與李白之事,還見于北宋句中正《三體古文孝經(jīng)序》(朱長文《墨池編》卷一引)、王應麟《玉?!肪硭囊弧⒅煲妥稹督?jīng)義考》卷二二二以及倪濤《六藝之一錄》卷一七九、卷二六九,內容與上引基本相同,文字略異,茲不贅引。據(jù)考,李陽冰大歷初(766)從李白處得到《古文孝經(jīng)》后,一方
8、面上于當時的“皇太子”,即后來的唐德宗。另一方面又成為李家秘寶,傳給其子服之。貞元中,服之又傳給了韓愈等人。韓愈《科斗書后記》載:貞元中,愈事董丞相幕府于汴州,識開封令服之。服之者,陽冰子,授予以其家科斗書《孝經(jīng)》、衛(wèi)宏《官書》,兩部合一卷。愈寶畜之,而不暇學。后來京師,為四門博士,識歸公。歸公好古書,能通合之。(略)因進其所有書屬歸氏。元和末,(略)因從歸公乞觀二部書,得之留月余。張籍令進士賀拔恕寫以留,蓋十得四五,而歸其書于歸氏。[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