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從理性的角度分析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從理性的角度分析老子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謂“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聰明的人不發(fā)號施令,發(fā)號施令的人不聰明。闡發(fā)不言指教的道理。這也是老子的語言觀?! ∏f子的語言觀 對于言者不知,知者不言這個問題,莊子也有思考:莊子里有記載: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背<驹?“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
2、而守其宗也?!背<驹?“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背<驹?“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登隱弅之丘,而適遭無為謂焉。知謂無為謂曰:“予欲有問乎若: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為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問,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闋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敝坏脝?反于帝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
3、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敝獑桙S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黃帝曰:“彼無為謂真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為也,義可虧也,禮相偽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试?‘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也?!褚褳槲镆?欲復(fù)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顯然,莊子對行不言之教持肯定態(tài)度,并且認為道不可言。一旦經(jīng)人用言說出來,道就要走樣,失真。正如他筆下的黃帝認為無為和王駘謂真正掌握了道,是因為他們什么也不
4、知道,說狂屈近似乎近于道,是因為它能夠忘記自己所想的話,他和知北游始終不接近道,就是因為好像什么都知道。這也體現(xiàn)出莊子對語言的懷疑:莊子沒有說道完全不可知,但他說知者不言,可見他所要懷疑和否定的,只是這個言,是人們用言作出的是非.彼此.然否的判斷。然而莊子的懷疑主義只是作為一種懷疑和否定的方法,用來顛覆既有的話語體系,乃至于顛覆人們對日常語言和邏輯的絕對信念。這種懷疑和否定最終引導(dǎo)出莊子自己的“不譴是非”態(tài)度。海德格爾對語言也有類是的懷疑。他認為語言說出來的東西總是走了樣的,不能保持原始的作為“在之敞開狀態(tài)”的真理: 語言總是把敞開出來的在者保持為說出來者和所說者與還可在說者。所
5、說者可以被重復(fù)說以及繼續(xù)說下去。保持在此中的真理傳播開去而且是這樣傳播,即不是每次傳播是那原始地在采集中敞開出來了的在者本身都特地被體驗到。再被繼續(xù)說下去這種真理好事脫離了在者?! ∵@里出現(xiàn)了道與言兩者之間仿佛有某種特殊的內(nèi)在矛盾或關(guān)系:道不可言,而言道又不得不言。莊子最終只能否定某種“言”的方式,而代之以另一種“言”的方式。那么,此處的“言”與“道”是何種關(guān)系呢?先從詞源上考查“道”的涵義: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道”是個內(nèi)容復(fù)雜、義理難釋的概念,其最原始的意義是指“道路”.而延伸出來含義,還包括了用頭腦去作事,用思想去生活?!暗馈弊钤绲膭釉~意義是“異”《說文解字》云“導(dǎo)引也,從
6、寸道”。關(guān)于“寸”,《說文》又云“十分也,人手”?!皩?dǎo)”即在道的下邊加上“寸”,為“疏導(dǎo)”、“引導(dǎo)”之義.從“道”的動詞意義“導(dǎo)”中,至少又可引伸出“道”的另外兩個方面的含義.①為對待事物解決問題的“方法”、“措施”如“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雹趶拇税选暗馈痹饺藗兊恼紊钪?又使“道”獲得“社會規(guī)范”、“政治主張”“倫理道德”等新的涵義,成為“為人之道”③也即巾國哲學(xué)史上所說的“人道”?!对娊?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