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外顯行為動詞在語文教學目標表述中的運用》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學術論文-天天文庫。
1、外顯行為動詞在語文教學目標表述中的運用 語文教學目標是語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歸宿,它既是師生通過教學活動預期達到的結果或標準,更是對學習者通過教學以后將能做什么的一種明確、具體的表述,主要描述學習者通過學習后預期產生的行為變化。因此,必須精心確定教學目標,同時還要準確、具體、清晰地將教學目標用一系列行為動詞表述出來,它是教學目標設計中的一個舉足輕重的關鍵問題,而這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個問題?! ≌埧础妒挛锏恼_答案不止一個》教學目標設計例一: 1.引領學生與作者、作品對話,探究成為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的關鍵是
2、什么。在認真閱讀的基礎上,去領悟作品所倡導并堅信的“任何人都擁有創(chuàng)造力”而且“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 ?.學習作者闡述問題條理清晰的行文思路,要很好地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在閱讀中學習,在寫作中學會運用?! ?.體會、感悟本文的說理方式以及設問句在議論文中的作用?! 〃D―延邊教育出版社《新課標教案》九年級上(人教版)第109面 上例教學目標的表述有什么問題嗎?答案是肯定的。請看三個目標中加點的“探究”、“領悟”、“學習”、“體會”、“感悟”等行為動詞的使用,這幾個詞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再熟悉不過了,
3、似乎時時可用,處處可用,“放之課堂而皆準?!?但是,讓我們面對以上教學目標想一想:它能否傳達給我們明朗的信息呢?不能。以上三個教學目標的表述大而化之、籠統模糊,究竟應該怎樣去“探究”、“領悟”、“學習”、“體會”、“感悟”,學生無所適從;學生究竟“探究”、“領悟”、“學習”、“體會”、“感悟”到了哪一步哪一個層次,教師無法檢測和調控,學生不好操作,教師無法測度,教學目標何以達成?這就是大問題了,而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出在教學目標表述多在使用內隱心理行為動詞上?! ∷^內隱心理行為動詞,指無明確、具體的質和量規(guī)定的能愿
4、感官動詞,它代表的是思想認識上的變化,是藏在內心的一種心理感情體驗,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只有說話者本人才能意識到的狀態(tài)或者行為,是一種無法操作、不易檢測的隱性變化,如認識、懂得、受到、理解、掌握、了解、知道、欣賞等?! ≡诮虒W目標中,這類詞會使教學目標顯得籠統而模糊,會造成學生不明確學什么和怎樣學,也會讓教師無法觀察和測量該目標是否達成以及達成的目標水平如何。如目標中的“探究”、“領悟”、“學習”、“體會”、“感悟”,均無具體標準,似乎可隨意推論。更重要的是,無法界定該目標是訓練學生的哪一種閱讀能力,因此失去了組
5、織教學環(huán)節(jié),采取教學手段、方法的根據?! 《鉀Q以上問題的不二法門就是要把“探究”、“領悟”、“學習”、“體會”、“感悟”之類只可隨意推論的內隱心理行為動詞換成對學生的行動能直接觀察的外顯行為動詞。 所謂外顯行為動詞,是指明確的,可測量、可評價的行為動詞。通俗地講,就是這類詞能明確傳達給我們“能做什么”5的信息,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如解釋、說明、闡明、比較、分類、歸納、概述、概括、判斷、區(qū)別、提供、猜測、預測、估計、檢索、收集、重復、再現、模仿、例證、臨摹、擴展,等等?! 槭裁唇虒W目標一定要用外顯行為動詞進行表
6、述呢? 1.便于師生操作。整個教學過程都是為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而進行的,既然是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那么學習目標就要表述清楚,像一張路線圖一樣,讓教師把握教什么和怎么教,讓學生明確學什么和怎么學。因為籠統和模糊的目標表述是無法操作的,是不能指導教學過程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主動學習意識還不夠,但他們的學習活動仍然是在動機推動下進行的。一般說來,學生的學習目標指向越明確,學習動機越強烈,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越強,投入學習的時間和精力也就越多,就更容易取得好成績,教學目標也就更容易達成。學生學習前如果不明確目標指向,不
7、明了操作方法,那主動性就得不到發(fā)揮,特別是對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來說簡直就是活受罪,于是他們就在課堂上思想開小差或做出一些違反紀律的事情。如果教師再加以生硬的批評,他們就會反感進而厭煩甚至放棄這門學科,這是造成“學困生”的一個重要原因。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我常常焦急地看到學生上了一節(jié)課而知識毫無長進,跟沒學一樣,這是因為教師沒有表述明確的、易于操作的目標和步驟?!? 2.便于檢測調控。教學目標作為預先規(guī)定的教學結果,自然是測量、檢查、評價教學活動成功、有效與否的尺度或標準,只有當學生行為發(fā)生了與教學目標的規(guī)定的相
8、應變化,才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就要求有一個可以檢測和評價的有效、合理的教學目標。也就是說,在教學結束后,可以通過對學生的評價與檢測來確認設定的教學目標是否能實現。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目標表述中應避免使用“探究”、“領悟”、“學習”、“體會”、“感悟”之類只可隨意推論的內隱心理行為動詞。如例一中,目標2的表述“學習作者闡述問題條理清晰的行文思路,要很好地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