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1543例腸道病毒71型抗體(ev71-igm)檢測結果分析》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nèi)容在工程資料-天天文庫。
1、1543例腸道病毒71型抗體(EV71-lgM)檢測結果分析趙衛(wèi)華閆衛(wèi)利*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300150[摘要]目的:探討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特征及診治方法。方法:對1543例普通手足口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手足口病多見于5歲以下的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男性患兒發(fā)病率較女性患兒多;發(fā)病時間集中在春夏季。手足口病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皮疹表現(xiàn);所有患兒有口腔皰疹或潰瘍;約有50.8%的患兒存在發(fā)熱。結論:經(jīng)喜炎平、利巴韋林、施保利通片、蒲地藍等綜合治療,全部治愈,預后較好。[關鍵詞]手足口?。慌R床分析【中圖分類號】R725.1【文獻標識碼】A手足口?。?/p>
2、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常見疾病,嚴重危害兒童健康。2008年5月被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法定丙類傳染病。其病原體復雜,引發(fā)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包括柯薩奇病毒A組的16、4、5、9、10型等,B組的2、5型等,以及腸道病毒71型等,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最為常見。EV71病毒與CA16型病毒感染雖然在臨床表現(xiàn)上比較接近,但EV71病毒還可以引起如無菌性腦膜炎、腦干腦炎和脊髓灰質(zhì)炎樣的麻痹等多種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致死率較高,因此備受關注。
3、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手足口病患者1543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⑴?,F(xiàn)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1臨床資料1.1一般資料木組1543例中,53821例,女722例。病程5?7d,最長9do發(fā)病年齡:0?1歲(含1歲),94例(占6%);1?2歲(含2歲),230例(占15%);2?3歲(含3歲),401例(占26%);3?4歲(含4歲),460例(占29%);4?5歲(含5歲),210例(占14%);>5歲,148例(占10%)?最大年齡27歲。發(fā)病季節(jié)以夏、秋季節(jié)多見,7?8月份達到高峰。表1陽性率維持在10%-25之間,整
4、體陽性率14.6%2臨床表現(xiàn)2.1一般表現(xiàn)540例(占35%)發(fā)熱,其中327例(占61%)低于38°C;38°C?3950例(占20%);高于39°C103例(占19%)。發(fā)熱持續(xù)時間1?5d,平均2?3d。熱型不定,多數(shù)患兒有食欲減退、消化不良、咽痛、全身不適,少數(shù)患兒有流涕、腹瀉、嘔吐、虛脫無力等類似感冒癥狀。2.2口腔表現(xiàn)1311例(占84.96%)出現(xiàn)口腔黏膜皰疹,分布于頰黏膜、軟硬腭、舌唇及牙齦黏膜,以頰黏膜。軟硬腭多見,病變初期為口腔內(nèi)可見1?5mm大小的黏膜皰疹,邊緣充血。黏膜皰疹1?2d破潰,形成表面覆蓋黃色假膜的小潰瘍,大小從針類至綠豆大小不
5、一。數(shù)目有數(shù)個,數(shù)十個不等,部分融合成片。潰瘍表現(xiàn)明顯,患兒有流涎、拒食等,嚴重時頗似皰疹性口腔炎,但其病程較短。2.3皮疹表現(xiàn)100%患兒均有皮疹,88%的皮疹與口腔黏膜皰疹同時出現(xiàn)。皮疹初為玫瑰色紅斑或斑丘疹,2?24h后轉為皰疹,多發(fā)生手掌、足底、指趾的屈面等表面厚而受到摩擦的部位。典型者為米粒至黃豆大小的皰性皮疹,直徑多在5mm左右,皰液量少,渾濁,周圍伴有紅暈,呈圓形或橢圓形,有輕度癢感,皰壁較厚,不易破潰。348例(占23%)患兒臀部和膝部可見紅色斑疹或斑丘疹。皰疹3?4d皰液吸收,5?9d皮疹變硬,再過一周左右變便皮損脫落,皮膚顏色一致。3輔助檢查
6、血常規(guī)檢查1543例,864例(占56%)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355例(占21%)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355例(占21%)白細胞總數(shù)下降,分類淋巴細胞較高,中性粒細胞較低。EV71抗體檢查1543例,225例抗體檢查陽性。4治療及轉歸本病由病毒感染所致,治療以抗病毒為主,癥狀較輕者口服板藍根沖劑、雙黃連口服液,發(fā)熱患兒及癥狀較重者給予喜炎平、利巴韋林、阿昔洛韋等加入液體靜脈滴注,高熱不退能進食者注意補充熱量及電解質(zhì),繼發(fā)感染者聯(lián)合用抗生素,口腔輕度潰瘍者局部用康復新、金因肽。經(jīng)治療后,本組1543例患兒均痊愈。5討論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主要是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A組
7、16型))的傳染病,多發(fā)于嬰幼兒[2],可引起手、足、口腔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并發(fā)癥[3]。從流行病學調(diào)查情況看,手足口病散居兒童為主要高發(fā)職業(yè),其次為幼托兒童[4]。有報道稱學齡前兒童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分析原因可能為該年齡組兒童抵抗力低,而幼托兒童則是相互接觸密切,園內(nèi)空氣流通較差,故易引起交叉感染,聚集性病例較易高發(fā):5]o本組有3例合并心肌炎。故診療經(jīng)過中應進行常規(guī)心電圖、心肌酶譜檢查,以免漏診心肌炎。該病的潛伏期為2?20d,平均3?5d,傳染源包括患者和隱性感染者,流行期間患者為主要傳染源[6],患者在發(fā)病期間可自咽
8、部排除病毒,皰疹液中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