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描述:
《“日據(jù)”還是“日治”?》由會員上傳分享,免費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容在教育資源-天天文庫。
1、“日據(jù)”還是“日治”?“日據(jù)”還是“日治”? 2013年3月,張亞中等人籌建“克毅”“史記”“北一”等三家出版社修訂新版歷史教科書,由于編者不用“日治”而用“日據(jù)”,被綠營人士把持的“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打回票,從而引發(fā)島內各界為維護民族尊嚴所產(chǎn)生的激烈論辯?! 〗y(tǒng)派學者認為:“據(jù)”指占據(jù)、竊據(jù),“日據(jù)”意指日本侵略者侵占或竊取臺灣、殖民臺灣,同時反映臺灣與大陸的歷史關聯(lián)以及同根同種同文的關系;中國政府于1941年對日宣戰(zhàn)廢除了《馬關條約》,因此日本屬非法統(tǒng)治,《開羅宣言》、聯(lián)合國反殖民宣言均認定日本對臺灣屬“殖民統(tǒng)治”?!叭罩闻伞眲t辯稱,“日治”指領土轉移,是“日本外來政權治理臺灣”或
2、“日本軍國主義統(tǒng)治臺灣”,1895年清帝國戰(zhàn)敗而割讓臺灣給日本,所以日本并非莫名強據(jù),因而不可稱“日據(jù)”,而且《馬關條約》是“有效的國際法”,日本對臺統(tǒng)治是“合法統(tǒng)治”。[1] 隨著爭論的持續(xù)燃燒,不同身份、不同階層、不同派別的媒體紛紛出來表態(tài)。“藍營”的《中國時報》認為,教科書中使用“日治”反映臺灣內部的“皇民遺毒”從來沒有真正清理過。臺灣世新大學副教授李功勛認為,臺灣歷史教科書使用“日治”是在歌頌日本人的殖民統(tǒng)治?!堵?lián)合報》刊文稱,“日據(jù)”與“日治”之爭涉及“一字喪邦”的微言大義,兩者是“正統(tǒng)史觀”與“臺獨史觀”的分辨,“正統(tǒng)史觀”將甲午戰(zhàn)爭之八年抗戰(zhàn)皆視為日本為侵略國,因此稱“日據(jù)”;
3、“臺獨史觀”稱“日治”則欲美化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等同日本皇民的“日本史觀”。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現(xiàn)行高中歷史課綱修訂委員會委員王曉波表示,現(xiàn)行課綱規(guī)定要用“日治”是“可恥的謊言”,“獨派”硬拗“日本殖民統(tǒng)治”可以簡稱“日治”根本就是耍賴。有學者還表示,若以“日治”形容日本人的殖民統(tǒng)治,那么早起臺灣先民的抗日活動豈不成了非法,“義士”豈不成了“暴民”?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邱毅則認為,稱“日據(jù)”代表臺灣人記得日本人欺壓、侵略的歷史,代表記得自己是中國人,而稱“日治”則代表臺灣順從日本人的殖民統(tǒng)治,因此主張使用“日治”的人“無異于漢奸”。[2]“日治派”稱“日據(jù)派”為“臺奸”,邱毅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稱
4、他們?yōu)椤皾h奸”,這均不利于化解矛盾,只會使雙方裂痕加深。何況,不少稱“日治”者,只不過是隨大流,并非有意認賊作父,不要民族尊嚴。 在文學教科書編寫上,同樣存在著是“日據(jù)”還是“日治”的爭論。淡江大學施淑編的《日據(jù)時代臺灣小說選》[3],與臺灣師范大學許俊雅編的《日治時期臺灣小說選讀》[4],便是這兩種不同史觀的代表。 施淑年輕時撰寫碩士論文,恰逢1968年陳映真因企圖“造反”顛覆蔣政權而被捕,這對崇拜左翼文學的施淑是極大的打擊。施淑剛起步時就受到葉嘉瑩、陳映真、許世瑛、臺靜農(nóng)這些進步人士的影響,故她再也不能忍受臺灣當局的思想禁錮。據(jù)呂正惠的回憶:葉嘉瑩有一年從加拿大回到她魂牽夢系的“北平”
5、,重睹祖國大好河山后便揮毫寫了篇幅不短的《祖國行》,發(fā)表后觸怒了臺灣當局,被列入“黑名單”,從此不能回臺灣。施淑由此感到悲憤,便自己出資出版葉嘉瑩的舊詩稿作為聲援。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呂正惠在刊物上看到施淑討論漢代詩學的一篇文章,發(fā)現(xiàn)其中暗用了馬克思的文藝理論。施淑與呂正惠當時的心境相似都向往民主,對國民黨長期的禁錮與封閉深惡痛絕;同時,作為臺籍知識分子,他們也希望“臺灣人”早日獲得他們理應擁有的參政權,不再由“外省人”獨霸政壇和文壇。正是在這種熱愛臺灣、希望臺灣明天會更好的期盼下,他們兩人放棄了古典文學研究而走向臺灣文學資料整理與研討?!霸谶@一段時間內,施淑寫下了一批非常精
6、彩的有關日據(jù)時代的臺灣文學論文,在日據(jù)時代臺灣文學研究上起了非常好的導引作用?!盵5]正是這種思想和學術背景,使施淑堅定地站在“日據(jù)派”一邊,與“臺獨史觀”劃清界限。她這樣做,當然不是出自個人的偏愛,而是意味著她不回避日本殖民者對臺灣作家的凌辱和傷害,不掩蓋兩岸新文學發(fā)展過程中的互動與互補,尤其是用臺灣作家抵抗皇民化運動的光榮傳統(tǒng)來比對今天臺灣文學的脈動與發(fā)展方向,這與“正統(tǒng)史觀”將甲午戰(zhàn)爭至八年抗日戰(zhàn)爭皆視日本為侵略國而中國為被侵略國,從而稱“日據(jù)”與“光復”的思想體系,是一脈相承的?! ∽鳛榫G色組織“臺灣筆會”理事的許俊雅,早期著作有《日據(jù)時期臺灣小說研究》[6]。該書從論題的選擇到有關資
7、料的搜集、論述結構及證引說明,都嚴格按學術規(guī)范進行,使其成為一本非常有學術含金量的著作。由于許俊雅是本土化教育中培養(yǎng)出來的第一位臺灣文學博士生,與具有中國意識的作家、學者幾乎沒有什么來往,而受前輩本土學者陳萬益的影響甚大,故她與“中國史觀”漸行漸遠,后來便逐步棄“日據(jù)”而用“日治”,將自己1998年出版的《日據(jù)時期臺灣小說選讀》,更名為《日治時期臺灣小說選讀》再版。這是采用與中國文化疏離而不是像施